山地度假酒店设计任务书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系三年级设计教学团队2021 年 04 月编 号:Ⅲ-03周 期:2021.04-06专 业:建筑学开课学期:2020-2021学年下学期 (三下)设计课题:基于特定自然与人文环境研究的建筑设计设计主题:【山水旅居 自然营造】---基于自然地理气候和民族乡土建筑研究的度假酒店设计选址Ⅰ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火马冲镇燕子洞村环境背景基地现状选址ⅡNO.2环境背景西双版纳/勐仑镇/葫芦岛罗梭江 • 傣族世居地/热带植物园基地1滨江坡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5公顷)基地内河道宽8米 基地坡度8%(l绿色箭头为坡度方向,西北高,东南低)基地2江畔半岛面积约10万平方米(10公顷)基地3江中小岛面积约7万平方米(7公顷)由吾做设计的Kevinny和独立建筑师Yibo指导的studio以“叙述空间与空间叙述”为方向,引导学生读取场地信息并理解、诠释这些信息,然后通过空间设计去叙述这些处理后的内容。
虽然他们都是富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设计的故事与想法,和设计生成的逻辑与过程。
在他们的指导下,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生成了有趣的概念和空间。
///优秀设计///胡宇轩+丁尧舜河心洲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
相较于普通的山地而言,独特的地形和交通方式会给予河心洲酒店极大的特殊性。
作为一个与陆地相对割裂的场地,河心洲独立而纯净,于是我们期望在这里做一个与河心沙洲匹配的酒店,成为一个人迹罕至的纯净领域。
在这样的环境大背景下,建筑的形体与功能消隐与山地之中,从而凸显出建筑与场地的关系,在河心洲实现热带自然与人类行为的融合。
以谦卑的姿态介入环境,使得建筑与环境有机统一,建筑彰显的不再是实体感而是一种与环境相互融合的有机关系。
在本次设计中我们不希望能在场地中看到实体的建筑以强烈的人为痕迹感打破了岛屿的宁静,而是试图将建筑与山体进行融合和更新,由此产生的建筑思路便包括悬于山间和潜于山内,产生了本次方案中的“云带”以及山体内部的建筑空间,“云带“模拟了云雾缠绕山间的形态,像丝状云朵缠绕在岛上;而山体内部则天然形成了建筑的形态,以山为墙、以山为窗的建筑形式得以实施,从而达到消隐和融合的效果。
肖慧聪+谢欣欣本项目选址坐落于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火马冲镇燕子洞村,作为一项乡村工业遗址改造项目,在满足酒店本身功能上对于住户的居住体验要求之外,还应当结合场地设计,通过场景化空间的营造,延续场地记忆,修复乡愁文化。
同时,随着该地政策出台,经济产业结构转型由工业转为旅游业,依托于天然的燕子洞景观,酒店项目的设立也将为游客与村民建立一个集休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集散型空间,从而助力于当地村庄的活力激发与产业结构转型,建立绿色节约型的新型农村,提升当地居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
设计通过分析工业遗址建筑,从场地提取工业元素,融入乡村元素,运用“嵌”与“拼”的手法,在建筑形式上体现冲突与融合。
冲突是指:工业场景与村庄场景的拼贴对比;陈旧工业骨架与新建酒店建筑的嵌套对比;纵向大尺度塔楼(工业景观)观景体量与纵向小尺度酒店建筑体量对比。
融合是指:建筑群整体组织融于山地地形之中,还原的乡村景观融于整个大的乡村景观背景之下。
在冲突与融合之中,形成一场工业与村落的共鸣。
王嵘+曹谨韵工业森林——山地度假综合体山地度假综合体规划设计意在打造宜居、宜游的乡村生态度假综合体。
为游客提供集民宿居住、养生度假、文化旅游、农业体验、户外运动、乡村文创、美食体验等多样化的功能需求。
设计充分尊重场地原有的工业文化与自然资源,提出对工业遗址进行生态改造的设计概念。
在空间布局上,以工厂发展的故事为叙事线进行空间的组织与安排,同时充分考虑原有建筑的空间特征划分功能区。
设计在结构与造型处理上提取已有建筑元素,同时对新旧建筑进行“微差”的处理方式,很好的实现新旧建筑的呼应与对话。
吴沐+段强酒店选址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西北部的勐仑镇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南部一个小岛上、自然风景优美。
这里有独特,神妙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歌舞文化,医药文化,都是各族人民的先辈们上千年来所创造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里的特色旅游事业,有无比广阔的前景。
设计理念上提取当地特色建筑竹楼的元素与当代建筑的融合与创新,通过对场地环境的利用、对人们需求的探索从而创造出一个为当地旅游带来发展的一个特色精品山地酒店。
对其山地酒店设计的建筑选址,建筑布局,交通组织,界面虚实,建筑材料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从中得到设计思路。
为外来旅游者提供一个能够与自然融合、与当地文化接触的休憩场所。
谭喻亓+石语晏设计希望打造一种串联起工业遗址与酒店的游走空间,带给旅客在旧建筑与新建筑之间行走游览的独特体验,借此激活新旧建筑之间的对话。
矩步引领,俯仰徘徊,游客将在“环”的高低变化中感受遗址特征与工业魅力。
设计通过赋予旧建筑使用功能、规划空地为遗址公园的方式来唤醒该场所的活力,注入新的生机。
承载着情感与记忆的旧料仓和满足度假娱乐功能的酒店共生共存,是历史,也是未来。
徐子桐+邓欣此次山地酒店以矿坑为主题,设计生态度假型山地酒店,通过营造不同的矿坑生态公园和景观游廊增加住客的酒店体验和丰富村民的公共生活空间。
酒店与山地呼应,与矿坑相接,达到自然和人文的结合,引起人们对工业化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