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间这一称呼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蛮流行。
记得上一年级时,有次清早外公牵我路过泰兴路一幢高大的楼房,有不少人正从门口进入,我好奇地问这房子派什么用场?“写字间呀。
”“噢,那我们学校为什么不叫写字间呢?”外公哈哈大笑,摇头道:“大人写字的场所才叫写字间,学生仔先好好读书,等大了也可以到里头写字去!” 弄堂里一般对男人长辈都习惯称呼伯伯叔叔,唯独对门3号的长者,左邻右舍均称其为吴先生。
我不解询问原委,大人答道:他是坐写字间的呀。
弄堂里多有引车卖浆的贩夫走卒,但是有墨水的识字人并不多,所以将写字间做事的尊称为先生。
吴先生仪表不凡,微谢顶的额头下一副金丝边眼镜、一件领口紧扣的中山装,天天准时进出弄堂去写字间。
不仅风度穿着与其他弄堂人家不同,家教也俨然不同,几个子女待人接物很有礼貌。
动乱年代停课在家,两个读小学的孩子规定每天写两张大楷毛笔字,而读初中的老大则是给一本英汉字典,每天抄读两页,到晚他要检查子女的作业。
吴先生真是可以称先生之人。
后来,“写字间”变成了“写字楼”,在写字楼内上班也早成为再寻常不过的事了。
而如今,在写字楼上班也似乎不再是青年人热门选择。
弄堂里的吴先生,耄耋之年的他会告诫择业的孙辈:去基层第一线好,那里实践锻炼机会多,坐办公室是学不到本事的!年轻人点头应诺,至于是否会按照他老人家的吩咐去做,就不知道了。
(邱伟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