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均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三辑收录《畏天用身》篇,共17枚竹简,简长44.4厘米,宽0.6厘米,简形完整,不缺简,无序号,简背有刻痕,原无篇题,今篇题为整理者所拟定。
篇题《畏天用身》主要取自文首“畏天智,用身足”句。
畏天,敬畏上天,含义颇多:此天既指人可直接感受之浩瀚宇宙、四季递变、物理现象,也指抽象的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包括已知和未知规律),遵守客观规律无疑是积极的作为取向。
智,智慧。
“用身”指发挥人自身的能力,犹今言“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故云“用身足”。
通过“畏天”与“用身”的辩证结合,便可达到理想的境界,获得更多的利益。
清华简《命训》亦云“夫明王昭天信人以度功,功地以利之,使信人畏天,则度至于极”。
知“畏天用身”已是当时大部分人的共识。
简文对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了系统的阐述,与战国诸子的观点多吻合,述如下。
主要途径此篇认为人的作为是通过观、听、言、作、志的活动来实现,提出审观听、善出言、慎将作、强心志的主张。
观、听是通过耳、目的应用实现的,但即使是亲身所见所闻也会有假象,所以观、听之后还必须对具体事物作周密的分析,即简文所谓“审观听”。
《管子·宙合》:“耳司听,听必顺闻,闻审谓之聪。
目司视,视必顺见,见察谓之明。
”诸子认为耳顺目明仍需兼听参验,如《韩非子·内储说上》:“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主张不要偏听偏信,否则会被假象所蒙蔽而了解不到真实的情况。
而多闻多见则是积累经验的机会,《荀子·修身》:“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口出言,言出必有理,必信,必果,即简文所云“善出言”,又云“言将是之用”,指言必致用,用必有果。
人言之作用,如《荀子·荣辱》:“故与人善言,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
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
”言出既可励志暖心,亦可伤人害己,故须如履薄冰而善出言。
荀子更主张能言善行,言行一致,反对口是心非,《大略》云:“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
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慎将作”指谨慎作为。
一方面是必须有行动才能出成果,《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可行,如《管子·形势》云:“择可行而后行。
”而一旦行动,就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不可半途而废。
如简文所云“作不可易也”,即不改变初衷。
志,心志、意识。
古人认为心是思维器官,是身体的中心,《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
”郭店楚简《五行》云:“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
心曰唯,莫敢不唯;诺,莫敢不诺;进,莫敢不进;后,莫敢不后;深,莫敢不深;浅,莫敢不浅。
”即心主导着人的行动,如清华简《心是谓中》所云“宁心谋之、稽之、度之、鉴之,闻讯视听,在善之攈,心焉为之”,所以可以从多角度发挥作用。
《荀子·解蔽》:“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于使者乎!”即遇事皆需通过思考才能辨别黑白是非,否则就等同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简文云“志不可溺也”即认准了道理之后,就必须矢志不移,坚定地行动。
《荀子·解蔽》:“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表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