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Jun. 102017+by: 千青儿1.“听说你前段时间又回去了?真是钱多任性还不嫌折腾啊。
”“我是有重要的事。
”“什么重要的事?”“回去看看奶奶,还有小妹。
”对方说:“这就是你所谓的'重要的事"?!”言语中充满着鄙夷和不屑、质问和轻蔑。
一瞬间,我木然。
又或者这只是一个增强语气的反问句,我不需要回答。
对方是个孝顺乖巧的好女儿,但同时也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工作狂。
于是恰巧是因为这两种身份的重叠,以及她现阶段生活的重心倾向于工作而导致不能理解我频繁回家探亲的行为。
我的沉默,并非对自己行为的怀疑。
尘世纷杂,人各有志。
无从妄断是非对错,只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的浮躁和膨胀所强加给人们的价值观,促使其陷入一种自我欺骗或自我麻木的窘境。
这种窘境是,太多人在口口声声说着一切都是为了给自己、给家人、爱人创造更好生活的同时,却用实际行动在给家庭、爱人施以无形的伤害、给自己的生活注入浮华的迷障。
你以为你追求的就是你想要的,但是你却往往在追求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原来所需要的。
于是走着走着,就变了;念着念着,就忘了;再回首,恍然如梦。
2.比如说,远行的子女。
从你第一次住校开始,在家里打包一堆日常生活用品,煞有介事地提着行李袋在迈出家门的时候跟他们挥手告别,他们说“注意安全”,你说“保重身体”。
你有些惴惴不安、又有些跃跃欲试。
最终在他们担忧而落寞的目光中拐了个弯就消失不见。
可能你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才回家一次。
从你去外地念大学了开始,你拖着一个大大的行李箱,坐着长长的列车,穿过绿草如茵的平原、穿过迂回婉转的河流,穿过高耸入云的山峰,你见识着从前未有过的雾霭、霓虹、流岚。
你会有很多美好的假期和朋友一起聚餐、一起唱歌、一起远行。
可能你一年,会回家四次、五次。
从你初入社会开始,顶着酷热的骄阳,攥着青涩的简历,奔走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
你会租一个不见阳光的房子,吃很多寡淡无味的快餐。
初期,你困于生计而不敢回家。
后来,你风生水起而没空回家。
但这些你离开的日子,他们一直在那里,在那个你长大的小家、在那个你生活的小镇。
你的世界越来越大,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
他们的世界越来越小、见你的机会越来越少。
突然有一天开始,不用刻意起早上街买回新鲜的肉菜做你喜爱的午餐;突然有一天开始,天气转凉不用唠叨着催你加衣、突然下雨不用担心你又没带伞;突然有一天开始,团圆喜庆的节日里少了你的咋咋呼呼和欢声笑语……而对于年过七旬的老人而言,在他们狭窄的生活圈里,少了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后,黄昏的孤单寂寞便更是挥之不去。
奶奶常说:“到了一定年纪了,生死这种事就在一瞬间而已。
比如说那谁家的老人,晚餐还吃了两大碗饭,清清白白的洗漱完回房睡觉,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断了气……”我无法想象,进入晚年后时刻面临死亡警告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豁然看开生死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因为这些对于风华正茂的我们而言都是太过于遥远而未知的事情。
我们想的更多的是工作、聚会、旅游……感情中的纷纷扰扰、社交中的磕磕碰碰,对于生活,我们有太多美好而浪漫的预想和安排。
听到一句很震撼的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每年只回家一次,看望家中的老人。
那么,你最多会再见他们二十次,如此还得建立在他们能够长命百岁的前提下。
而我们大多数人的窘境是,当父母尚未老矣,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给了或繁重或琐碎的工作和多姿多彩的社交生活。
总想着赚够了钱——实现了财产自由挥霍、时间自由支配时再去尽孝和陪伴。
可那时候,印象中身强体健的父母,也斑白了发、苍老了脸,变成了留守在空巢里的老人。
3.比如说,在外的父母。
对于孩子而言,成长中父母所能给予的最深沉的爱,莫过于陪伴,而非金钱物质所堆砌的锦衣玉食。
因为金钱物质永远不会因为数量更多、品质更高而变得更有温度,那些成长过程中弥足珍贵的陪伴和见证也不是用金钱物质可以等量兑换的。
当孩子第一次扶着墙摇摇摆摆的走了一米远然后咧嘴笑着扑倒在你结实有力的臂弯里;当孩子第一次去幼儿园,小小的身子坐在小小的板凳上紧张不安的四处张望然后对躲在窗外偷看的你会心一笑;当孩子第一次喜欢一个人情窦初开时坐在夜灯下跟你描述他喜欢的人有多优秀,你便跟他说起当年追求你妈妈时候的场景来……从小时候的牵手拥抱、谆谆教导,到长大后的攀肩搭背、称兄道弟,他成长中的重要环节都总有你的见证和参与。
在他弱小无助的时候伸手拥抱、在他迷茫彷徨的时候及时指引、在他跌倒受挫的时候鼓舞支持……对于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者而言,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油米柴盐也能构成一连串的幸福感动。
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的周遭,太多为了生计而奔波、为了事业而奋斗的人,以外力因素为由而缺席了孩子的成长。
如果说为生活所迫而不得已尚且情有可原,那么一心扑在事业上,辗转于各种应酬场合而声称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坏境把他丢进贵族学校的家长,又何尝不是妄想用金钱物质代替自己应该给予孩子的悉心陪伴和言传身教。
4.比如说,异地的恋人。
伴侣,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大意为彼此陪伴的情侣。
因为异地而不能给予彼此朝朝暮暮、相濡以沫的恋情甚多,但其中最不能接受的非因工作而异地的莫属。
但凡因为工作而被迫异地的,大都是为了奔赴远大前程而选择牺牲眼下的浓情蜜意。
男孩会说:“我是为了我们未来更美好更安逸的生活。
”女孩会说:“就是对你来说前程更加重要,所以选择牺牲我们的爱情成全你的事业。
”也许有人说,更高境界的伴侣是灵魂上的交融缠绵和惺惺相惜。
只要足够相爱,就算是异地又何妨,真爱无敌。
可是,爱,也是通过每一次尽情地拥抱、每一次深情地对视,通过每一次并肩等待日出、每一次齐头遥望月光的一朝一夕、一起一落,通过真真切切地相处和实实在在地陪伴,才能开出爱情的花来,长长久久、生生世世。
既然给一个拥抱就可以抚慰的心灵创伤,又为什么要用一通经过电波传导的温言软语来劝慰;既然生病时侍奉汤药、寸步不离的悉心照料就能快速康复,为什么要爱人心切般用一通通电话询问病情。
于是当你难过的时候只能把自己关在逼仄的房子里,或者一个人在深夜的空城游荡;当你生病的时候独自求医问药、半夜高烧不退却束手无策。
从前,你有着一颗强硬的心,能够独自一人扛起所有风风雨雨、与挫折为敌;后来,你有了一颗柔软的心,对世界有了更多的善意和温情却发现自己无法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当你有了想要依靠的臂膀、知道那个怀抱有多温暖的时候,那种退而求其次的委屈才最伤人。
既然是真爱,又为什么连最长情的陪伴都给不了呢?如果处于异地状态只有精神依靠和灵魂陪伴,与网恋又有何异?生离死别都是人世间莫大的悲伤痛苦,死的永别、固然是不可人为篡改和违逆的。
但为什么要狠心决绝地去制造这种生的分离呢?口口声声说着“异地是为了未来更美好的生活”,可是你忘了,“异地也造成了异地期间不美好的生活”,以及“这是一场拿感情为赌注,去赢一份美好未来的豪赌”。
而你口口声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彼此,但终究是你亲手毁了这份感情。
5.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两难的选择。
比起那些权衡轻重、狠心取舍后趋利避害的极端主义者更悲哀的是那些在天平上摇摇摆摆而不自知者。
他们往往在奋斗自己想要的同时又忽略了其中的意义和本质,却硬生生把它弄丢了。
太多人在冲刺一种生活方式的同时、又遗落了许多生活的创伤。
像是从生活的饱满麻袋里盛出粮食倒入另一个破洞的麻袋而全然不知。
不管是远行不归的子女、打拼在外的父母、还是各安天涯的恋人,愿都能适当的摆渡调和自己的生活,把生活过成自己真正想要的样子。
趁着年轻能折腾、趁着阳光正灿烂、趁着花开至荼蘼、趁着内心正柔软。
去团聚、去拥抱、去成全、去相爱。
无意间读到一句“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细细琢磨其中意味之余,随之而来的亦是良久的震撼。
古文最高深的魅力大概就是总能将现代人的长篇累牍化作字字珠玑。
迈着小步走千里,只为回家。
回到父母身边,回到孩子身边,回到爱人身边,回到你梦的起源、你最初所向往的那个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