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乡下人的悲歌》剧照7月15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宣布他将代表共和党参加美国总统竞选,随后正式选择万斯(J.D.Vance)作为副总统候选人。
万斯(J.D.Vance)曾出版《乡下人的悲歌》,是美国底层白人和工人阶级代表。
伴随着万斯进入大众视野,“洋垃圾”(White Trash)、“乡下人(Hillbilly)”、“白人贫困”、“红脖子”、“白人Loser”,这个曾被忽视的群体已浮出水面,成为左右美国政治的关键力量。
发达国家的失败者“白人垃圾”(White Trash)或“洋垃圾”,是称呼中下层白人的外号,用来嘲笑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主流群体、占据社会优势地位,却沦为失败者(Loser)的白人,以没文化、爆粗口、酗酒、吃垃圾食品、肥胖症为特征。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贫困、无家可归、贫富差距问题日益加剧,贫困不再是有色人种或移民独有的现象,作为主流社会群体的白人,同样面临贫困问题。
在美国,有6600万白人生活在贫困中[1];在澳大利亚,有11.6万人无家可归,其中白人约占70%[2];在欧洲最富裕的国家卢森堡,贫困人口和无家可归者都在增加,12.9%的工薪人口面临贫困危机,其中大部分是白人[3];在英国,2024年有19%的白人生活在相对贫困中[4];在南非,白人贫困率12%,约45万白人生活在贫困中。
在美国,“白人垃圾”(White Trash)常与其他词汇混合使用,带有贬义和攻击性,例如用来指代美国南方,特别是佛罗里达和佐治亚州白人农民的“白鬼”(Cracker);指代阿拉巴契亚山区白人的“乡巴佬”(Hillbilly);指代奥克拉荷马州白人流浪工人的“奥基”(Okie);指代南方种植园中被阳光长期照射而皮肤发红的白人农民的“红脖子”(Redneck);指代居无定所、没有房产,只能住在移动组装房车里的“房车垃圾”(Trailer Trash)。
这些称呼,都带有人格上的侮辱和否定。
用来贬损下层白人的俚语,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点。
“白人垃圾”(White trash)最初出现在19世纪初,是美国南方蓄奴州的黑人对白人的称呼,在1852年出版的经典反奴隶制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作者斯托夫人专门写了一章题目为“白人垃圾”的内容,描写美国南方的底层白人境况。
猫王早期艺名为“乡巴佬之猫”(Hillbilly Cat)与代表美国北方工业社会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不同的是,美国中下层白人的历史可溯源到苏格兰-爱尔兰人群体,他们是定居在美国最初十三个殖民地的威廉三世(奥兰治的威廉)的追随者。
“白鬼”(Cracker)一词源于苏格兰盖尔语中的Craic,指代大声交谈、大声吹牛的人。
“白鬼”的祖先是英国流浪汉、罪犯、孤儿、苏格兰和威尔士移民,被官员视为不守法不礼貌的群体,是为南方种植园大地主工作的佃农和牧牛人。
“乡巴佬”(Hillbilly)也源于苏格兰盖尔语,Hill指远离人群的孤立者,Billy指同志。
“乡巴佬”居住在阿拉巴契亚山区,是美国中西部重工业区的早期建设者,1892年的《铁路工人报》(The Railroad Train men's Journal)首次使用“乡巴佬”一词,1900年《纽约报》(New York Journal)将“乡巴佬”描述为“阿拉巴马州自由公民,住在大山里,说话缺乏教养,衣着打扮邋遢,爱喝威士忌酒”。
“乡巴佬”们喜欢自给自足,拒绝现代化,观念落后,喜欢暴力。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愤怒的葡萄》“奥基”(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