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了十一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婺源赏秋拍红叶的季节,婺源号称中国最美的乡村,被淡淡炊烟笼罩的马头墙、山间梯田抽象的线条、暮色中骑在牛背上的村童,俨然一幅山高水远的中国水墨画,恍若隔世。
除了自然美景,还有就是与自然融合一体的徽派建筑,它的典型外貌特征就是白墙、青瓦、马头墙。
除了美观,你知道吗?马头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防火。
当然除了徽派建筑有马头墙,赣派建筑也有马头墙。
赣派马头墙古代建筑大多是木结构、砖木结构,特别是房顶那一部分全部都是木头架子。
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徽派马头墙因为建筑材料主要是木头的原因,再加上照明靠的是明火,所以古人非常重视防火问题。
除了马头墙这种阻火火势蔓延的法子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法子,例如在宋《东京梦华录》卷三《防火》中说: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收领公事。
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
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兵百余人,及有栽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猢是之类。
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
除了这些防火、救火还有一个就是时刻提醒,古代夜晚都是有更夫打更的,同时他们也兼顾着防火警示员的作用,打更时常说的话:“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鸣锣通知,关好门窗,小心火烛!”。
打更人中最著名的应该是“孙达成”,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的父亲。
古人虽然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先进的消防设备,但是他们对于防火、救火的问题一点也不含糊,只要是有一家起火,四周近邻都会出手帮忙,虽然有保住自家房子而出手的原因。
但更多的是为了快速将火扑灭。
即使现在,我们国人在火情面前,邻里之间也还是有出手相助的习惯,小时候我们村有家起火,都是邻居从河里打水接力传水灭火。
反而现在在城市救火更加依赖消防队灭火,但依旧还是有不少出手百姓。
如果发生火情,如果火势较小,看看周边有没有合适的消防器材,先尝试灭火,同时喊人拨打119火警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