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悼念程祥徽先生丨王宁:从“简繁由之”到“简繁共存,分工互补”——谈《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的发布

发布:2024-08-13 浏览:27

核心提示:导 语著名语言学家、澳门语言学会创会会长程祥徽先生于2023年4月14日仙逝,享年89岁。“章黄国学”公众号特刊发王宁先生的两篇学术文章,阐述程先生“简繁由之”思想在港澳地区中文回归中的重大贡献,以表达我们对程祥徽先生的深切悼念。程祥徽先生千古!從“簡繁由之”到“簡繁共存,分工互補”——談《古籍印刷通用字規範字形表》的發佈文丨王 寧提 要本文介紹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佈的《古籍印刷通用字規範字形表》的性質和特點。論證了《字形表》發佈後內地與港澳在簡繁字問題上應有的共識,說明瞭從“簡繁由之”到“簡繁並用,

导 语著名语言学家、澳门语言学会创会会长程祥徽先生于2023年4月14日仙逝,享年89岁。
“章黄国学”公众号特刊发王宁先生的两篇学术文章,阐述程先生“简繁由之”思想在港澳地区中文回归中的重大贡献,以表达我们对程祥徽先生的深切悼念。
程祥徽先生千古!從“簡繁由之”到“簡繁共存,分工互補”——談《古籍印刷通用字規範字形表》的發佈文丨王 寧提 要本文介紹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佈的《古籍印刷通用字規範字形表》的性質和特點。
論證了《字形表》發佈後內地與港澳在簡繁字問題上應有的共識,說明瞭從“簡繁由之”到“簡繁並用,相映成輝”,再到“簡繁共存,分工互補”,漢字的應用與研究面臨的新問題,和語言文字工作者加強漢字研究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漢字 古籍印刷通用字 國家規範 中文教育2021年10月1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佈了《古籍印刷通用字規範字形表》,規定在2022-05-01開始實施。
[1]這個規範確立了用以印刷專業傳世古籍和用來印刷繁體字系統的現代漢語書刊的漢字應用規範。
儘管這個規範實施一個時期還可以做一些調整,但有了這個文件,印刷傳世古籍的計算機用字已經有據可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基石的漢字,會更加適應信息時代漢語的國內使用和國際傳播,從而創建了漢字應用和漢字規範的新局面。
古籍印刷漢字系統與大陸印刷現代漢語文本的簡化字系統,是什麼關係?首先要從繁簡字的角度看古籍印刷用字系統收字的情況。
這個系統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字:1.與簡化字對應的繁體字。
凡是經過簡化的字形,或經過類推簡化的字形,在古籍印刷時,都採用繁體,不採用簡體。
例如:在單字方面,採用“滅”,不採用“灭”。
採用“華”,不採用“华”等,在偏旁方面,採用“言”,不採用“讠”。
採用“貝”,不採用“贝”等。
2.可用於古籍的簡化字。
有些簡化字,本身就是文言中通用的字,這些字與繁體字沒有對立的關係,與繁體字可以並存。
比如簡化字中的同音替代字:簡化系統將“醜”作為“丑”的簡化字而取消了“醜”,古籍印刷通用字系統收錄“丑”為干支字之一,也收錄“醜”為“美醜”之字。
簡化系統將“干”替代了“幹”“乾”,《通用規範漢字表》恢復了“乾”,但規定只作“乾隆”的“乾”字用,讀qian2。
古籍印刷通用字系統收錄了“乾”,用作“乾燥”“乾淨”義,讀gan1。
“乾隆”義保存,仍讀qian2。
同時也收錄了“幹”字,承擔“主幹”“骨幹”“幹部”“幹事”等意義。
“干”並不取消,只用作“干犯”“干涉”義等。
3.簡化字系統中的傳承字。
《通用規範漢字表》中的簡化字,如果不算類推出的字,與繁體字對立的簡化字只有將近500字,多數的字是簡繁並用的傳承字。
這些字在字形上沒有被簡化,古籍印刷通用字系統自然也會收入。
4.《通用規範漢字表》之外適用於古籍的漢字。
中國古籍絕大部分是文言文,比起雙音化以後的現代漢語用字,文言文多靠字形來區別單音節的同音詞,因而字形呈分化狀態。
加之傳世古籍用字涵蓋西周(前1046年)至清末(1911年)將近三千年的文言文文本,歷朝歷代的用字都要照顧到,《古籍印刷通用字規範字形表》的數量多於《通用規範漢字表》的字數是很正常的。
《通用規範漢字表》規定“表外字不類推”,這些沒有被類推簡化的字,古籍印刷通用字系統都是要收錄的。
5.簡體系統不收的異體字[2]。
為了減少學習的難度,簡化字系統合理地排除了異體字,《通用規範漢字表》將《第一批異體字表》(簡稱《一異表》)的異體字括在括弧內,作為非規範字不予使用,並未涉及其他異體字。
古籍印刷通用字系統對異體字是收錄的,而且不僅僅收《一異表》的異體字,還有在實際古籍印刷中出現的其他異體字和局域異體字。
根據這五方面的收字情況,古籍印刷通用字系統,不能稱作“繁體字系統”,因為只有與已經簡化了的字對應的字才可稱為“繁體字”。
也不能稱作“傳承字系統”,因為簡化字的很多字形也是傳統漢字傳承下來的。
確切的說,古籍印刷通用字系統,與印刷現代漢語文本的通用規範漢字系統,同是漢字的應用系統,二者不是對立的,而是運用於兩個不同領域的漢字系統,二者是互相分工和互相補充的。
我國從上世紀50年代施行簡化漢字,在普及教育、建設新文化方面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9-13條明確規定,簡化字是國家機關的公務用字、教育教學用字、漢語文出版物用字和公共服務行業用字。
這個政策至今沒有發生變化。
在書寫現代漢語文本和普及領域的古代詩文時,仍要堅持以2013年國務院發佈的《通用規範漢字表》為用字標準。
但是,簡化字在印刷傳世古籍上有諸多不適應之處。
自上世紀80年代採用激光排版印刷後,最早的標準字符集GB2312,只包含3500常用字及其中的簡化字所對應的繁體字,共6763個漢字,致使幾千年存留的專業古籍特別是大型古籍印刷嚴重缺字,往往不能順利排印。
或輸錄、校對週期較長,或質檢沒有標準而錯誤率較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特別是網絡傳播的速度和信度有直接影響。
ISO-10646國際編碼擴充至80000多字以後,缺字的情況有所緩解;但由於這個字符集中的漢字是分批提供的,又包含中國以外其他國家的漢字,加之認同規則不夠嚴密,直接從中輸錄,選字成為很大的困難,古籍出版的速度和質量仍然受到影響。
在港澳地區一直使用繁體字、很多國家也還使用繁體字的情況下,大陸沒有相應的漢字字符集與之對應,對互聯網上的國際交流也就缺乏主動權。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石,在信息時代,漢字的管理、運用和傳播水平,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
這次《古籍印刷通用字規範字形表》的發佈,直接關係古籍的通行和傳播,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內的文化建設,對漢語的文言文本在互聯網上的流通,對中國和使用繁體字的國家人民之間的對話,都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
《古籍印刷通用字字形規範》正式公佈後,簡繁並存的問題也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
也就是說,簡化字和包括繁體字的傳承字,不但是在兩岸用字上成為同一文化下的不同選擇,而且在古今用字上,也就是印刷文言文和白話文的用字上,成為同一文化下的不同分工。
程祥徽教授在澳門舉行的「兩岸漢字使用情況學術研討會」上發言1984年,距澳門回歸還有15年的時間,程祥徽教授第一個針對兩岸用字的差異,提出了“繁簡由之”的主張,借著這個命題的提出和《繁簡由之》書的出版,他也第一次向港澳同胞介紹了當時他們還不熟悉甚至還有些抵觸的簡化漢字。
他以一個愛國知識份子的立場預見到,港澳和大陸的通用語言文字勢必日趨統一,因為推廣普通話和推行簡化漢字早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策,並且為聯合國所接受。
同時,他以一個社會語言學家的銳敏,既看到了港澳以使用繁體字為主的事實不容忽視,又通過調查看到,在香港正式發行的刊物中,隨處可見的繁體夾雜簡體的現象。
其實,在大陸的漢字應用不同的場合中,簡體夾雜繁體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這些現象證實了他的一個社會語言學的理念:不純,是自然語言的常態。
正是這種不純透露了兩岸對簡體和繁體相互容納的心理與事實。
他還以一個熟悉大陸又深入瞭解港澳的有心人覺察到在“繁簡字孰正孰俗”的估價上,兩岸知識界在潛意識中會有完全相反的觀念。
有鑑於此,他明確提出了繁體字與簡化字的平等觀。
這個主張,實際上推動了港澳地區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簡化字的習慣,增進了港澳地區民眾對簡化字的理解和認同。
8年前,兩岸語言文字學家聚集澳門,得出了“簡繁並用,相映成輝”的共識。
這是對“簡繁由之”進一步的發展。
《古籍印刷通用字規範字形表》的發佈,又將“簡繁由之”推進到“簡繁共存,分工互補”的新局面 ,兩種應用系統共同支撐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和社會交流,達到了更進一步的和諧。
這對增強我國國內的民族凝聚力是有很大好處的。
這裡僅從中文教學的字理教學來看。
2019年,程祥徽獲頒澳門人文社會科學傑出貢獻獎漢字是表意文字,教學漢字需要分析漢字的字理。
字理既是漢字表意特性的證實,又是構成漢字構形系統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漢字與漢語連接的紐帶。
保存漢字的字理,是繼承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措施。
在對漢字簡化認識不足的情況下,很多人對簡化字這方面的做法是理解不足的。
港澳在“簡繁由之”的推動下,使用了簡化字,逐步瞭解簡化字出於繼承傳統文化盡量保存漢字字理的有效措施:簡化字中,選取了很多古字,有些就是《說文解字》的正篆或重文,例如:“礼”是“禮”的古文、“昵”是“暱”的重文等。
有些手寫字的新會意字如“灭”以火上有覆蓋物會“熄滅”義、“尘”以“小土”會“塵埃”義等。
比繁體字更為簡明。
簡化字中有些形聲字用筆畫少的聲符來示音,既減少了筆畫,又不失形聲字的構造意圖。
例如:“補”簡化為“补”,以“卜”為聲符,“憲”簡化為“宪”,以“先”為聲符,“繡”“鏽”簡化為“绣”“锈”,以“秀”為聲符等。
簡化字中的偏旁簡化,諸如“言-讠”“金-钅”“門-门”“馬-马”“齒-齿”等義符的簡化,不但大量減省了寫字的繁難,而且由於成批類推,保留了形聲字義符的分類作用,無損於漢字構形系統的完善。
現在,《古籍印刷通用字規範字形表》的發佈,加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已經進入中小學課堂,繁體字被更多人關注和辨認的機會也多起來。
簡化字中有幾類簡化方式失去字理的,對照繁體字,更能從漢字歷史發展中瞭解這些字的造字意圖,對漢字的表意特徵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第一類,草書楷化的簡化字。
草書是正楷的速寫字體,筆畫牽連,追求筆程短而不顧部件完整,因而完全筆勢化,字面沒有字理。
簡化字對筆畫很多的常用字,利用草書加以楷化,更加看不到構形原貌。
追溯到繁體字,才能看到字理。
例如:书:繁體“書”,從“聿”,從“曰”《說文》:“聿,所以書也。
”也就是筆,“曰”表示語言。
簡化字來自草書,兩個部件都已不見。
发:繁體“發”,從“弓”,“癹”聲。
“發”的本義是將箭射出。
簡化字不見“弓”。
车:繁體“車”,為象形字演變而來,以輪和兩旁轄釘為識別標記,簡化字已不見輪與轄釘形。
办:繁體“辦”,簡化字只見中間“力”字,“辡”以兩點代之,無法講解字理。
……第二類,減省義符的簡化字。
義符是講解漢字字理的重要依據,省減以後,字理難以全面說明。
例如:宁:繁體“寧”,以“心”“皿”在“宀”表示的房屋下表示“安寧”義,“丁”聲。
簡化字只保留聲符,字理無法全面講解。
而且和“宁”(zu3)混同。
夺:繁體“奪”,《說文》:“奞,鳥張毛羽自奮也。
”“奪,手持隹失之也。
”簡化字省去“隹”,原有造字意圖無法講解。
胡、松:繁體字“鬍”“鬆”,上從“髟”,表示鬚髮。
簡化字減去“髟”,鬚髮的類別無法表現,與“胡”“松”本是職能完全不同的字,相互混同。
第三類,符號替代的簡化字。
有一些簡化字為了減少筆畫,採用了一些簡單的符號來替換了筆畫較多的部件,這裡以用“又”替代某些漢字聲符為例來說明:以下字都用“又”替代不同的聲符。
括號內是替代的,括號外是沒有替代的:(1) 難-难、漢-汉、嘆-叹(2) 雞-鸡(“溪” “傒”中的“奚”不用“又”替代,否則與“漢”“僅”混淆。
“蹊”也沒有用“又”替代“奚”)(3) 鄧-邓(“㲪”“㽅”“瞪”“澄”“凳”“鐙”“磴”……諸字均未替代,而“燈”簡化為“灯”,以“丁”為聲符。
)(4) 權-权、歡-欢(“獾”“驩”“懽”“讙”“孉”“䝔”“嚾”“酄”等同聲符的漢字,都沒有用“又”替代“雚”。
)(5) 僅-仅(“謹”“瑾”“槿”“覲”“慬”等字的“堇”,都沒有改成“又”)(6) 對-对(7) 戲-戏縱觀這7組字,原來完全不同的聲符都有一部分被“又”替代,不同聲符的形聲字混淆在一起,聲符的示音功能難以體現。
漢字“右文”還有一部分是有示源功能的,也無法觀察歸納。
再橫看每一組的同聲符字,每組同一個部件並沒有窮盡被替代,漢字的系統也就缺乏了維繫的因素。
這些,需要對照繁體字才能看到相關的關係。
漢字在長期發展中積澱了字體、字形、字理、字用的多角度、多層次的複雜關係。
簡繁字和傳承字之間需要對照、歸納和分析,才能使現代文本的用字系統和古籍文言的用字系統同時發揮更好的作用 。
章太炎在談到“轉注假借”問題時,用辯證的觀點提出漢字自然發展中的協調問題 。
漢字在21世紀的發展中,如何協調古代與現代、人為習慣與自然規律、發展與傳統、人與機器……等諸多矛盾,在漢字基礎教育與社會應用和國際傳播中如何規避矛盾和解決矛盾,這將是中文教育中十分艱巨的任務,也是語言文字研究者沉重的歷史使命。
2018年3月23日,澳門舉辦程祥徽教授學術之路展注释:[1]文件號 GB/Z 40637—2021。
GB/Z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這類規範帶有一點建議性質,強制性弱一些。
[2] 這裡指的異體字,專指音義相同、職能全部相同或局部相同、結構不同的異構字。
特别鸣谢敦和基金会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公众号主编:孟琢 董京尘 谢琰责任编辑:花蕊我知道你在看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掌握繁体字,助力钢笔字——如何快速掌握常见繁体字?(繁体字硬笔书法) 下一篇:天燃气热水器选购注意什么 天燃气热水器的禁忌是什么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设计 装修公司 别墅装修设计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