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在泸沽湖 我与走婚男女邂逅

发布:2024-08-13 浏览:31

核心提示:今年暑假,我去了泸沽湖。这是一泓在水天之际翻飞着荷尔蒙的神秘所在,就连那种本名为海菜花的水鳖科水车前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也被命名为“水性杨花”。达祖湾附近的泸沽湖我喜欢旅行,但从内心深处,我是抗拒这泸沽湖的。原因就是水性杨花式的走婚。我的印象之中,走婚这种婚姻模式,一为本该抛弃的陋习,二是因为旅游的表演。此二者,在当下正如那人造旅游景点内,钢筋水泥外敷上木皮青瓦的“古”建筑,吸引着无趣的游客以及他们本不丰厚的钱囊。于是,在我的认知里,这泸沽湖的走婚,就是当地人以曾经落后的过往激发游客们的兴趣或者性趣,让他

今年暑假,我去了泸沽湖。
这是一泓在水天之际翻飞着荷尔蒙的神秘所在,就连那种本名为海菜花的水鳖科水车前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也被命名为“水性杨花”。
达祖湾附近的泸沽湖我喜欢旅行,但从内心深处,我是抗拒这泸沽湖的。
原因就是水性杨花式的走婚。
我的印象之中,走婚这种婚姻模式,一为本该抛弃的陋习,二是因为旅游的表演。
此二者,在当下正如那人造旅游景点内,钢筋水泥外敷上木皮青瓦的“古”建筑,吸引着无趣的游客以及他们本不丰厚的钱囊。
于是,在我的认知里,这泸沽湖的走婚,就是当地人以曾经落后的过往激发游客们的兴趣或者性趣,让他们在接下来的所谓体验式旅游中快乐掏钱。
套路而已。
然而我错了——这回的泸沽湖之旅,改变我这个既有认知。
泸沽湖的走婚,并非为了吸引游客而存在,它是真实的,纯洁的,延续至今且将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消亡,甚至还极有可能影响外界的一种婚姻方式。
那我就不说自然风光了,专门来讲讲泸沽湖的走婚吧。
我也不说摩梭人来历了,就说说我这原生态的采访吧。
水性杨花和她的终结受访者之一 船工从西昌经盐源,一路的国道348线山路盘旋,抵达泸沽湖四川境,住宿在达祖码头附近。
房子临湖,二楼的阳台搭着白色小圆桌,脚下就是盛开着格桑花的湖畔。
去的时候是午后,稍事休息之后便到了夕阳西坠之时,于是就去坐船。
划船的两名男子,其中一位年纪大致和我相仿。
仔细打听,竟还是我的同年老庚。
“1967年,属羊哩。
”看来他们也讲汉族的属相。
这在随后的另一处采访中,得以印证。
另一位身材瘦削,面色黧黑的男子,应该是50岁以上的年龄了吧?问他,笑而不语,讲一口流利的汉话,说自己可不是这边的纳西族、摩梭人。
在泸沽湖,和纳西男子划猪槽船“那你是什么民族呢?”“汉族啊!我是盐源某某镇的,走婚才来这里的。
”“汉人也可以在这里走婚啊?”我做出吃惊与好奇的神情。
“咋不可以呢?你要走不,介绍几个给你。
”当时我们正坐在猪槽船上,我坐船头帮忙划桨,挨着这年轻点的船工。
看他划船的力度,明显有些跟不上趟的样子。
“你划船还不如我啊?”我岔开话题。
“哎呀大哥,天天忙着哩。
白天划船,晚上走婚。
累啊!”“那你不忍着点?”“不是我忍不住,同时走了好几个,别人忍不住呢。
”在这艘中型的猪槽船上,太太他们隔着两排座位。
这男人之间的无趣或者说有趣对话,她们应该是听不见的。
因此我也就放开了说。
“那你也太辛苦了嘛。
”看来还是我没忍住,岔不开这个有趣或者说无趣的话题。
“没办法啊大哥……我给你介绍嘛,来泸沽湖不走婚,多没意思啊。
”船到岸了,那个躺在达祖湾的安娜俄岛,小巧而精致,上山的数十级登山便道,新得来几乎无人踩踏过的样子。
山顶被一座簇新的金刚须弥塔占据着,四围仅有窄仄的过道。
树木不蕃,花朵零乱,但却一点也不影响观看景色的心情。
水色天光在朝霞映衬之下,偶尔有并非海鸥的水鸟掠过,古旧的猪槽船上,游人与船工的橘色救生衣,成了最为亮丽的那一抹。
雨天中及晴空下的安娜俄岛小岛上最为高大的树木,竟然是桉树。
稍有植物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号称植物抽水机的桉树,属于外来物种,来自大洋彼岸。
向那位同庚船工打听,对方说这里的桉树,系1930年代前后,洛克带来的。
就是这个关于泸沽湖桉树的常识,让我对这位同庚刮目想看了。
返程时我坐船尾,掌舵兼划桨的正是他。
于是我们又和他拉起话来。
这达祖自然村,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泸沽湖镇木垮行政村,是泸沽湖周边唯一的纳西人村寨。
曾经是木里县管辖的一块飞地;村中的德庆林寺,也曾经是木里大寺的分寺。
“木里大寺离这远吗?”我问。
“不远啊,两三个小时就到了。
”“你说的是现在开车的时间吧。
那过去呢?”“过去嘛,也不远,骑马三五天就拢了。
”“听说木里那边也有摩梭人?”“有的。
大多数在屋脚乡,属于蒙古族。
云南那边的摩梭人,则属于纳西族。
”“那你是什么族呢?”“我是纳西族。
”“你走婚吗?”“我不走婚。
”“你的父母辈呢?”“他们也没走婚。
我们真正的纳西族,基本上是不走婚的。
”“那你和老婆,办了结婚证的哦。
”“这是必须的啊。
”“听说这边还有共妻共夫的?”“泸沽湖周围现在没有了,毕竟经济发达了。
不过像某某县那边的某某乡,听说还有,共妻共夫的都还有。
主要是因为交通太闭塞,经济太落后。
”“船头那个,他说起走婚来,好像这边随意的很嘛!”“泸沽湖的旅游,云南那边开发很早,到现在都比我们四川搞得好一些。
用走婚来吸引游客的注意,是那边先搞起来的。
”“船头那位,究竟是不是汉族人?他真的在走婚吗?同时走了好多个吗?”……我的同庚不再爽快回答了。
对面划过来仅坐了两个人的猪槽船,船头挥桨的是一位全身捂得严严实实的女子。
两船离得近了,那女船工的五官也清晰可见。
这不一孩子吗?“她不小了,十四岁了!”我的同庚说:“这几天家里大人有其他事,就叫她来顶替。
”“划船可是重体力活,她能吃得消?”“我们是三家人共一条船,收来的钱当天晚上统一分配。
所以说每家每户必须按着排班来划。
今年生意瞥,坐船的人少,小女孩偶尔划个一天两天,没问题的。
”“你们达祖村有多少人?”“1200人,基本上都是纳西族。
”“孩子们读书咋办?”“二三十年前,有台湾的爱心人士来办起了小学,一到六年级都有,今年毕业的十七个学生,全部考上了盐中。
”返回达祖码头,那个说自己走婚太累的船工,正用了我根本听不懂的语言,和一众船工热络地聊着天。
我一边脱救生衣,一边忍不住打趣:“你这汉家走婚佬,纳西话说得也忒好了嘛。
”“我8岁就过这边来了得嘛。
”他马上笑嘻嘻地回答。
“你8岁就开始走婚?”我做出十分惊奇的表情,一众聊天的船工们开心地笑了。
“你可要保重身体哦。
”我又十分关心地对他说。
“谢谢老大哥,泸沽湖欢迎你来走婚。
”受访者之二 店主女店主的姓名就不说了。
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她家祖母屋一侧的房子里忙活。
“有人吗?可以进来参观吗?”我用椒盐味很重的普通话,向着空无一人的祖母屋打着招呼。
妇人来了。
招呼我到祖母屋室内坐定,然后我们就摆起了龙门阵。
还是头天下午,穿过那题记“达祖村”的高大木牌坊,我们徜徉在村落间的大马路上。
举目四望,木楞房围成的各个小院落,基本上都有一幢房子的屋脊正中,又冒出来一个小小的屋脊。
一见便知,这是便于通风排烟的构件,那么在它的下边,应该会有火塘。
这个屋子该怎么称呼呢?迎面跑过来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
我叫住他:“告诉爷爷,这个叫什么?”小男孩害羞,跑过一边睁大眼睛看着我。
他的身后,走过来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
“这是祖母屋!”“祖—母—屋?那三个字?”“祖国的祖,母亲的母,房屋的屋。
”小男孩用了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一字一顿地告诉我。
“哦。
”我对他竖起大拇指,然后又问:“它是干什么用的呢?”“这是我们纳西族逢年过节用来举行仪式的地方,那个冒出来的房顶,正对着下边的火塘,可以烤火的。
”祖母屋庭院与内景“那平时住人吗?”“不住人,只是用来家里开会的。
”“你真聪明啊!你今年十岁,读四年级了吧。
”我说。
这回轮到小男孩对我竖大拇指了。
旁边走过一位成年男子,听了我关于孩子年龄和班级的话,也停下脚步,瞪大眼睛,用了吃惊的表情看着我。
前行不几步,就是一个木楞房围成的三合院,无房的一方打了围墙,正中开了大门。
院内的右侧,建了祖母屋。
一名中年男子出现在院子里,上前打个招呼,相当于古人所谓的唱了个肥诺。
“你好兄弟,可以来参观吗?”“可以的,进来吧。
”男子一边说,一边到在院墙与祖母屋的夹角处水龙头下清洗抹布。
“这是祖母屋吗?可以进去拍照吗?”“这就是祖母屋,你随便拍就是了。
”光线很暗,一时找不到开关。
“可以开灯吗?”男子脸上露出抱歉的神情。
他说:“老祖母躺在里边的哩,她91岁了,出不了门,我们就把她挪到这里来。
”于是我就在门槛处拍了几张照片。
余光扫视,这祖母屋的右侧,还搭建了厨房,有冰箱电磁炉等家用电器。
“你们是摩梭人吗?”“不是的,我们是纳西人,标准的纳西人,木府的兵,很久以前从丽江那边过来的。
”“那你们走婚吗?”“我们不走婚的。
”“听说这里有共妻共夫的家庭。
”“我们这里没有。
那个几兄弟打伙讨一个老婆的,是太穷的地方才会有。
”回到湖畔酒店,上网搜索祖母屋,实在是神奇的所在。
祖母屋是摩梭家庭成员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也是整个家庭饮食、居住、议事、待客、敬神的场所,在祖母屋里接待客人是摩梭族最高的礼节。
有的文献将祖母屋称为母屋,摩梭人叫“日咪”。
“咪”是母亲的意思,母亲在摩梭人的文化里面是最重要的一位女性,所有的生命都来自于母亲。
那么母屋在摩梭人的文化里面,是有生命有灵魂的,里面有阴阳五行的布局,有生死的空间、有男女的空间、有神灵的空间、有祖先的空间、有首领的空间。
每个摩梭人的生、老、病、死,一生的仪式都在里面进行,所以母屋是摩梭人最重要的屋子。
祖母屋的结构呈“回”字型。
其中相对的两扇门分别被称为“阳门”和”“阴门”,其含义即代表着生与死,故又称为“生死门”。
摩梭人出生与去世都是在这个祖母屋里,摩梭人认为怎么来的就怎么走,每个人都从这生死轮回。
且一日三餐前,都必须先到祖母屋祭拜。
母屋内有两根立柱为男柱与女柱,取材自同一棵树的木料,寓意男女平等,各司其职。
其中树干下部为男柱,树根往下扎根,寓意稳固家庭,旺盛的生命力;而树干上部为女柱,往上开枝散叶,象征家庭人丁兴旺。
祖母屋内有两个火塘。
靠近神龛的叫“上火塘”,正对着房门的叫“下火塘”,火塘上方是冉巴拉神像,象征火神和灶神。
祖母屋中的火塘会有许多传统不可侵犯的规矩和禁忌。
从小长辈就告诫小孩,不能跨火塘,不能背对火塘坐,不能脱鞋放在火塘前,不能向火塘吐口水,不能用脚蹬踏火塘上的锅庄,不能从坐在火塘边的人的面前走过,不能在火塘边说一切与性有关的话。
从火塘位置看,男左女右,摩梭人尊女,故右大,右边主位是母系家长的特权领地。
火塘旁的座位必须长幼分明年长者在上、年幼者在下。
无论走到那里,摩梭人最想念的都是大家庭和温暖的火塘,火塘不灭,生生不息。
因为有了这些百度而来的认知,才有了第二天一早起来,拜会女店主的行动。
“你们家的祖母屋,火塘上方没有冒出来的那个小房顶呀?”“祖母房嘛家家有,这个小房顶嘛,可有可不有。
”这家的火塘的确有两个,也有男柱女柱。
左侧应该是大火塘,高出地面大约15厘米的木地板上,全是小孩子的拼图塑料块;右侧也就是入门处;另一个较小火塘高出地面近60厘米。
两个火塘,至少说近期没有使用过;吊诡的是,室内基本上看不到烟熏火燎的痕迹。
“这房子的年代应该比较久了,但这祖母屋是近几年装修过的吧。
”我凭借着多年新闻采访的经验,求证着这祖母屋的年代。
“房子修了30多年了,建成后就布置了这间祖母屋。
”“你们建这个房子,花了多少钱啊?”“我们从来不记账的。
”“你是什么民族的呢?”“纳西族。
”“是不是摩梭人呢?”“是啊。
”“那身份证上是咋填的呢?”“纳西族摩梭人。
”“听说还有蒙古族摩梭人?”“有的,木里那边就是。
我孩子的爸爸就是这种。
”“那你是走婚?”“对。
”“你今年多大年纪?什么时候走的婚?你孩子的爸爸呢?”“我××岁,孩子的爸爸××岁。
我在二十多岁时走的婚,只生了一个儿子。
”“听说摩梭人13岁就要办成人礼,你咋个二十岁才走婚呢?”“13岁那年,正月初一,就在这祖母屋里,男孩站在右边的男柱,女孩站在左边的女柱下,举行仪式,分别叫穿裤子礼、穿裙子礼。
办了这人礼,表明已经成人,但绝大多数不会去走婚,毕竟年纪还是太小了嘛。
我是二十岁以后才走婚的。
”“书上说你们这里走婚的男女,男的叫阿夏,女的叫阿注。
”“差不多是这样吧。
”“你的阿夏大你差不多十岁,他在和你之前,走过婚吗?”“走过呀,有孩子,孙子现在都多(很)大了。
”“那他们之间还有往来吗?”“自从和我走婚以后就没有了。
”“这样说来你的阿夏至少走过两次婚,那你呢?”“我只有这一次。
我们一开始走婚是各回各家,后来有了孩子,他就来我家,一起生活30多年了。
”“也就是说,一开始你们是阿夏异居婚,后来演变为阿夏同居婚。
”“对。
”“那你们办结婚证了吗?”“没有。
至今没办。
”“你的阿夏是干什么的呢?”“以前是干部,现在退休了,领着退休金在家喝茶。
”“那这座房子的修建,他也得出钱出力哦。
他出的多还是你出的多呢?”“我们都出,没有记账。
”“你的孩子走婚吗?”“我们只生了一个孩子,虽然说计划生育时允许生3个,但我们隔的远,生活又苦,成天干不完的农活,也就没有多生。
一个儿子的家庭,从来都是不能走婚的,加上我儿子娶了汉族姑娘。
”“那他们办了结婚证的哦。
”“对。
”“那你们这个家庭,从此之后不再走婚了哦。
”“会呀。
我的儿子媳妇生了一儿一女。
将来孙女留在家,孙儿就得去走婚呀。
”“年轻人会听这个意见吗?”“会呀,这是我们的民族传统,应该传承下去。
我妹妹两个女儿,二三十岁,都是走婚。
”一番闲聊之后,我起身拍照,女店主则去了一旁小小的茶室,旋及招呼我前去坐谈。
沏了苦荞茶,又从火塘边挪过来几枚烤熟的土豆请我吃。
女店主的汉族儿媳,则在一旁静坐。
言谈不紧不慢,举止落落大方。
通过婆媳的讲述,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走婚,是婚姻的一种形式,男女基于性和爱而结合,期间是要讲求忠贞的;只不过这种婚姻的解除相对简单,不易出现因财产分割与子女养育所产生的矛盾。
那种青年船工口中的同时多处走婚,是摩梭嗤之以鼻的乱来。
这在各种人际社会中均有存在的可能,不独走婚尚存的摩梭人社区。
如果外来游客以为这就是摩梭走婚。
谬矣。
当我把这番思考表述给婆媳俩时,婆婆很感动,伸出手来主动与我相握。
儿媳则认真打量了我一番,问:“老师你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采风写文章的,想多多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
”“哦!”婆媳俩异口同声、恍然大悟。
“如果有机会你再来泸沽湖,我婆婆陪你去摩梭人村寨,叫她妹妹给你煮最正宗的摩梭餐。
”“那就太好了,我真还想深入了解摩梭人现在的生活状态。
”“太欢迎了。
只要不是旅游旺季,我一定陪去。
”女店主说:“其实并不远,穿过那个达祖村大门往里,再往里,就有纯粹的摩梭村寨。
”“你家阿夏的老家,也可以去看看吗?”“可以的,顺着那条山路开车,差不多两个小时就到达了。
”告别这婆媳俩,室外大雨倾盆。
坐在房檐下躲着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听说江浙一带,近年来出现两头婚,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走婚呢?他们最大的相同,是婚后男女各自居住在原生家庭内,子女分别随父随母,家庭财产各不相涉;最大的不同,是两头婚得办理结婚登记。
听说某省已经解除非婚生子女的所有户籍登记限制。
那是不是将来这两头婚,更加趋同于走婚好呢?另外还有夕阳红们。
老年男女为了各种需求而结合,多不办理结婚登记,来去自由。
这也有点像走婚啊。
把百度词条搬来,再介绍一下这走婚。
走婚是摩梭人最具代表性的婚俗,流行于泸沽湖及其周边。
女性和男性均不结婚,除非是家族需要女性继后或男性劳动力才会娶妻或招婿。
青年女男日间多为集体活动,透过歌唱、舞蹈向心上人表达心意,具有感情基础后,二人均同意,可以进行“走婚”。
走婚时,男方只能在入夜后偷偷潜入(摩梭人称为“摩入”)女方“花楼”(即女方房间),与女方同床后,天亮之前离开(“梭出”)。
这种走婚只依赖感情,与经济等一切外界条件均无关。
走婚时摩梭人常以苏里玛酒为饮品。
男性称女情人为“阿夏”,女性称男情人为“阿注”。
二人走婚生下的子女由女家抚养,男方不需负担,但父亲和子女都知道彼此的亲子关系。
走婚的男女分手后,仍可以自由与其他人重新进行走婚。
长期以来,摩梭人同时存在着三种婚姻形式:阿夏异居婚,阿夏同居婚,配偶婚。
受访者之三 名流达祖村又名大嘴村,与云南接壤,是当年网红一般的大名人杨二车娜姆的老家。
现如今,杨二也在老家一带生活。
比如丽江、比如泸沽湖。
从达祖码头出发,经达祖村大门,过泸沽源后的一个湖边小山嘴上,坐落着“杨二车娜姆艺术博物馆”。
正午时分,我们驱车来到这里。
杨二车娜姆当年可是神话一般的存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杨二车娜姆,1970年8月25日出生于中国四川省凉山泸沽湖,中文名杨宝仙(leorowi), 纳西族支系摩梭人,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美国籍女作家、评委、模特、歌手。
1989年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独唱演员;1990年与美国摄影师结婚至美国,后离婚在美独立生活十年,并到意大利当模特。
1992年游遍欧洲;1993年2月,先后到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讲学和演出;1995年从事时装生意并作模特,参加好莱坞电影演出并为其配唱歌曲。
后与挪威外交官石丹梧相恋七年,号称“国际走婚族”。
作家杨二车娜姆目前已出版发行十多部书籍作品,其中《戴花的女人》《走出女儿国》《中国红遇上挪威蓝》《七年之痒》等,均系自传性质。
2023年7月5日,“行走的摩梭人 杨二车娜姆《十三城—情迷摩洛哥》”读书分享会在四川侨之家举行。
本次活动由成都阅读协会、成都市女企业家协会主办,四川省侨联文促会协办,喜阅君及社会各界阅读爱好者共100余人参加。
活动由成都阅读协会、成都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米瑞蓉主持,对话嘉宾杨二车娜姆,分享图书创作的故事。
读书分享会上的杨二车娜姆(资料图片)杨的具体出生地,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泸沽湖镇木垮村达祖社三组”,虽然是四川人,但长期以来,云南方面视杨二车娜姆为泸沽湖“推广大使”。
给了她很多便利,包括眼下她的这间博物馆的用地,就是与四川接壤的云南境内。
和其他达祖村民一样,杨家开有“盐源县杨二车娜姆阿妈客栈”。
因为在村子里的名气不大,推广也做得并不太好,我对此未曾关注,一门子心思想的是,找到那杨二的博物馆,进去参观一番。
杨二车娜姆博物馆远眺及近景去杨二车娜姆的这间博物馆的路未曾硬化,粗砺的山砂路面,虽经刚刚过去的暴雨冲刷,但未曾有半点泥泞,无车辙与脚迹,让人不敢相信前方有各类泸沽湖宣传手册均在标注的“国际博物馆”。
好在山腰这条便道相对平坦且只有两百来米,几步就走拢,门头再不是照片上那种摩梭特色而代之以现代化的钢铁大门。
一共交了60元茶水讲解费,和太太一起进了大门。
小姑娘领着让我们通过小小的院坝,进入博物馆内。
展品不是太多,大多数是关于女性的艺术作品,画作占绝对数量。
所谓的讲解与茶水,就是先让我们二人坐下来,观看一段以杨二为主角的视频。
杨二娓娓道来,讲述着馆内每一份作品的来历。
小姑娘拿来一壶苦荞茶,两只酒盅大小的茶杯,咕咚咕咚倒了茶水,放在我们面前的小几上。
一进大门,便发现左边角落的沙发上,有一位女士端坐于此。
乍一看:白色毡帽扣顶,黑色长发掩颊,大墨镜遮了半张脸,豹纹装裹住丰腴身。
“杨二老师在家?”我小声问“导游”姑娘。
“嗯,她回来了,正在给读者签售哩。
”陪着太太观看了一阵子视频,讲到外国男孩送她那张画的时候,我起身在这大约百来平方的室内观看,这里有一些杨二早年的作品,余光里杨二正在对两三名中年女子签名。
展示品中,有杨二那份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证书,其中有“1988年,21岁”的具体化内容。
这杨二车娜姆,也是1967年生人?我又在这里遇见同庚了?得见女士们拿着书离开,并且再无人前往,我就去见杨二车娜姆。
刚走到沙发近前,就听见她正自顾自说话:“从早上到现在,一枝烟也没抽啊。
”博物馆内景一旁站立的小姑娘,立即拿过来一包硬壳的细枝中华香烟,另带一只打火机。
“杨二老师,可以和你聊聊吗?” 我开始说话。
“可以呀,请坐吧。
”杨二十分礼貌,伸手示意。
“看你这边的展品,涉及女性的居多……旅法画家常玉画的女性也很有特点,你收藏有他的作品吗?”“没有耶,太贵了!”杨二抬这才起头来,扫视坐在对面沙发上的我,“你了解常玉?!”“对呀,常玉是南充人,我的老乡。
我正研究着他,还写过一本专著哩。
”杨二再次抬头,打量起眼前的我。
“××,给老师端茶过来呀!”然后又把面前的烟盒向我推了推:“你抽烟吗,要不来一枝。
”那段时间因为牙痛累及嗓子疼,我不抽烟已快一个月了;而最主要的,当时我身上没有揣着烟火——在外人面前,我在非醉状态下,一般不会当那种无烟无火的“一等烟民”。
于是我说:“我不抽的。
”博物馆之临湖背面,尚未彻底完工回想当时,我还应该补充一句——“杨二老师请自便”。
但我没说,这也让我们之间的谈话,结束得有些匆忙。
杨二也就没拿烟点火开抽。
“刚才你说写了常玉的书,有卖的吗?销量如何?”“销量很不好,在孔网上挂起的,偶尔能卖几本。
”“是什么内容呢?”于是我就拿出手机,快速找到当年相关的新闻报道。
趁她浏览的时候,又掏出另一只手机打开孔夫子网站我的书摊。
“哦,宣传力度还是很够的嘛。
”又看了孔网上的价格——我是原价包邮,每本128元——“你这个价格有点高哦。
对了这席德进又是谁呢?”——我在孔网的书摊上,与《常玉之谜》一同出摊的,还有《席德进》。
“生于四川南部死于中国台湾的同性恋画家。
”“你去碰同性恋这个题材?怕是不好出版哦。
”“出的了,就是销量更差劲。
”“那我这里买你几本吧。
”“我送你得了!”“不必,这个必须尊重作者的劳动。
我如果需要会在网上购买的。
”杨二的这句话让我很是感动,于是就拉起了近乎。
“杨二老师,我刚刚看了你的毕业证,88年你21岁,我们应该是同年老庚哩。
”“是吗?你的属相是什么呀?”“羊!”“我们握个手吧!”杨二伸出手来,我也伸手相接。
“马和羊,属相上是很相配的哦。
”杨二一边轻轻的和我握手,一边轻轻的对着我说。
太太看完视频过来了,我们也刚刚结束这马羊之握。
杨二老师起身,两位女士礼节性地招呼之后,杨二说了声欢迎参观就离开——想来她是找个角落抽烟去了。
小姑娘领着我们参观,有主人的起居室,还有三间对外的民宿,每间每晚收费2000元。
这杨二车娜姆博物馆,在泸沽湖川滇交界处的一个临湖山嘴上,长期以来,它以展示摩梭文化尤其是女儿国风情见长,其门头装置,也极富民族特色,远不是现在这般现代,如此簇新。
好奇中打听得知,以前的那间博物馆,地基十分的不牢固,已经于2015年左右毁于其说不一的灾害(地震?泥石流?水灾?)。
于是到了2021年,杨二回来在原址重建,目前已基本完工。
“淘神费力的很,以前修旧馆,她亲自参加挖土方这类最粗笨的体力活,这次也一样,成天风里来雨里去的。
”“云南方面好像不太想杨二老师在这里重建,但碍于她在泸沽湖宣传方面的功劳,又不得不给她面子。
修建过程中,承诺书就签了不少,什么环保的,安全的,最关键一点是,不得售卖门票。
因此现在就只能以清洁费、茶水费、讲解费之类的,收一点是一点,争取能维持下去。
”杨二车娜姆博物馆的收入,还有一项是签名售书。
我没买。
但根据她说我的书价格高这点推测,她的书价应该不会太高的。
临行前,杨二车娜姆正在大厅里接待客人,远远地和她打了招呼:“杨二老师,谢谢接待,再见啦!”“再见!”杨二礼节性地回应着,小姑娘过来送我们出门。
关于泸沽湖走婚,摩梭人杨二车娜姆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
她和一众外籍男士的交往,被称为“国际走婚”。
在较多的相关文字描述中,泸沽湖一时间成了艳遇天堂,杨二更是那摩梭男女随意交欢的代表。
但事实并非这样。
杨二车娜姆以其特立独行,一时的声名出位带动了外间对泸沽湖、对摩梭人的认知。
在目前的网络时代,虽然已经远离C位,但她并非落寞,去年夏天在成都的新书阅读分享,算得上她在既定圈子内的执着坚守;而今偏居家乡一隅,也就不能算是沉迷于往昔的追忆了吧。
关于本次旅行,一汪泸沽湖水,两天时间之内,三类不同对象,是似而非的认知,不远未来的期许,应该有大大的初心、小小的自慰了吧。
离开泸沽湖之前,最后一站是云南境内的普洛村,在游船码头边一条浅浅的水沟边沿,一名身穿民族服装的中老年男子正割着水草。
我隔了差不多十米远,在水沟的另一侧,和他拉起话来。
“兄弟你割草干什么?”“喂猪。
”“你是不是摩梭人?”“我是纳西族摩梭人。
”“那你走婚不?”“不走婚。
”“你们这普洛村的摩梭人走婚不?”“以前有,现在没有了!”“你身上穿的是啥子衣服?”“简化了的藏装!”“你们没有纳西族自己的服装吗?”“我们这边的摩梭人纳西族,本来就和丽江那边的不一样!”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同仇敵愾”——誰能敵?(同仇敌忾的出处) 下一篇:天燃气热水器选购注意什么 天燃气热水器的禁忌是什么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设计 装修公司 别墅装修设计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