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的名字一半是与其形状相联系的,并且多数是以青花杯的名字。
当然,也可以用到其它的杯子之上。
茶杯,有的叫杯,有的叫盏,有的叫碗,有时它们也被拿来作为喝酒之用。
今天小谦翁就和小伙们一起从杯子的器型开始,来了解茶杯都应该怎么叫唤!杯子的起名规则1口沿 垂直没有变化的叫直口,比如直口杯。
向外敞开的叫敞口,又叫侈口,比如斗笠杯。
口沿外向外翻,呈喇叭型曲线的,是撇口,比如压手杯。
向内收的是敛口,少见。
口沿做成花瓣形的是花口,始于宋代。
台北故宫那件著名的汝窑碗就是花口,这是一只温碗,温酒用的,原来应该还有一个配套的执壶。
花口又演变出葵口、菱口和海棠口。
葵口是秋葵花瓣的形状,菱口是在每个葵口花瓣中间加一个尖。
海棠口一定是椭圆形的,必须四瓣,多用作水仙盆,少见于杯盏。
2腰腹 腰腹就是杯身部位,腰和腹的意思一样的,折腰又可以叫折腹。
直的叫直腹和斜直腹。
向外凸的叫鼓腹,中间内收的叫弧腹,下部内收的叫曲腹,有明显转折的叫折腰,有凹槽的叫瓜棱腹。
3 底足 最常见的是圈足。
看圈足可以分辨手工拉坯和模具坯,模具坯圈足矮而且直。
手工坯圈足高,向外敞开,又名敞足或者八字足。
假圈足,侧面看上去有圈足,其实里面是平的,多见于宋以前,因为底部无釉,现在被淘汰了,只有仿古器还用。
玉璧底是厚圈足,看上去像一块玉璧,多见于龙泉窑。
底部没有足,完全是平的,叫平底,多见于仿汝器,有釉,有支钉痕。
底部向内凹的叫卧足。
知道了各种部位的名称,就可以给茶杯起名了。
叫出口腹足的名称,注意要从上向下说,也可以简化名称,只叫一两个特征,比如叫卧足杯或者敛口卧足杯。
杯子是圈足的话,一般不用特别强调,因为大部分杯子是圈足。
各种口型杯子欣赏常见各种器型 经典瓷器 器型之美盏盏 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通常比碗大,比杯略小。
宋代有黑、白、酱、青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
天目杯又有叫天目盏、建盏。
(盏作为一种盛装液体的日常器皿,通常由陶瓷、木、竹、金属等材质制成,常见的就有茶盏、灯盏、油盏。
) 从宋始,盏就成为喝茶专用器皿,就此意味着喝茶开始从生活层面进入到了精神享受的层面。
杯压手杯 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处内收,圈足。
其形体端庄大方,凝重中见灵巧,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有“压手杯”美称。
而压手杯则应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为最。
撇口杯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
胎薄,胎质细润,属最常用和最常见的杯型之一,茶汤入口的圆润度高于压手杯,但比较真实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也高于压手杯。
折腰杯 出自《晋书`陶潜传》之中的屈身事人的典故。
高度大小适中,能较好的聚合香味,也贴合手部曲线。
六 方 杯 六方形,大小适中,杯型耐看,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来更加圆润。
六棱流直而上翘,方中带曲。
喜欢汝窑口杯之人,对六方杯基本是没有免疫力的。
莲瓣杯 施以汝釉,区别于撇口杯杯型是杯口点缀的莲瓣,古朴典雅、光润大方。
杯体开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着于裂纹处,形成变幻莫测、美丽绝伦的花纹。
斗笠杯 口大,底足小,如蓑翁之斗笠,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
圆融杯 肚子略外鼓,口径略内收,但也比较真实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综合口感是最好的。
方斗杯 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
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
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
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
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耳杯 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
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鸡缸杯 敞口,浅腹,卧足。
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上海收藏家刘益谦曾以2.8亿港元拍得一只明成化鸡缸杯)爵杯 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
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鸡心杯 造型为敞口,口以下内收,瘦底,圈足。
因杯心下凹呈深圆涡状,底心凸起鸡心形,故名。
系明代产品,永乐时景德镇窑烧制有青花鸡心杯和白釉鸡心杯两种,现均有传世品。
卧足杯 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
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罗汉杯 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