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麒盛科技旗下品牌舒福德的智能床。
《中国新闻》报中新网2月24日电 据《中国新闻》报报道,2月20日,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
半个多月的冬奥“盛宴”,不仅让国人在家门口欣赏来自世界各地冰雪健儿的精彩表现,更让一系列“中国智造”的冬奥“同款”产品借助奥运大舞台成功“出圈”。
从“会按摩”的智能电动床到“会沏茶”的服务机器人,从科技含量十足的运动装备到人见人爱的冰墩墩……这些登上热搜的“网红”产品,很多都来自中国民营企业。
一件又一件引领时代风潮的冬奥“同款”,见证了中国民企的“智慧”与“速度”。
图为谷爱凌在比赛中身着安踏定制运动服。
中新社 智能床“出圈”服务“数字化睡眠”北京冬奥会刚开始,美国运动员萨默·布里彻在社交媒体Tiktok发布的视频,就让冬奥村的智能床“火”了一把。
视频中,她简单按动遥控便可轻松抬升或者下降床头、床尾,体验“零重力”模式下的舒适睡眠。
这款按摩床在冬奥村狂“吸粉”,甚至有外国运动员将同款“搬”回了家。
网友直呼:“没什么压力是一张智能床解决不了的!”为冬奥会供应6000余张智能床的是浙江嘉兴的一家民营企业——麒盛科技。
对麒盛科技董事长唐国海来说,智能家居科技“冬奥出圈”,既是“意外之喜”,也是“情理之中”。
“赢得运动员们的喜爱,我们很高兴。
”唐国海说,“这款产品具有相当的科技含量,符合科技冬奥、绿色冬奥主题。
它能在不同使用场景下,为人体脊柱提供最佳支撑,可分散身体压力。
其助眠、优眠的功能让运动员在紧张的训练、比赛之余,感到身心舒适。
”唐国海回忆,2019年公司经过多方接触,与北京冬奥组委取得了联系,并进入了供应商的考察程序。
2020年正逢新冠肺炎疫情初始,公司通过线上方式与冬奥组委方面反复沟通。
此后,经过多维度、严格的实地考察测试,才最终入选。
智能床“走进”冬奥会,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创了国内外大型运动赛事的先河。
唐国海表示,“进驻冬奥之路,走的很顺利。
这不仅是北京冬奥组委的创新与魄力,更是对‘中国智造’的肯定与认可。
”冬奥会上的成功,无疑为企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如今,这款智能床有多火?近期数据显示,麒盛科技旗下品牌索菲莉尔、舒福德在线上线下同步热销,销售同比增长了440%,冬奥“溢出效益”凸显。
记者走访位于北京SKP的舒福德实体店,店员透露,自去年12月以来,慕名而来体验智能床的顾客络绎不绝。
唐国海表示,针对产品“走红”后高涨的消费需求,麒盛科技近期正在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并通过智能家居领域合作等方式,希望让更多普通老百姓了解智能床、享受智能床。
公司将围绕“睡眠数字化服务”这个主题,研发更具科技含量的产品,为国人的健康服务。
“过去这十几年,麒盛科技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国内智能床行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支撑我们一路走来的,便是‘坚守’二字。
”唐国海表示。
据了解,麒盛科技每年的研发费用占了公司营收的4.5%至5%,最近几年每年的研发投入超亿元。
安踏首体冰雪体验店的冬奥“同款”运动服。
《中国新闻》报 中国队羽绒服热销谷爱凌“金龙战袍”面料先进冬奥会激发了人们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不仅单板滑雪板、滑雪护具等运动装备热销,赛场上充满中国特色的“同款”运动服也吸引了消费者的极大关注。
阿里巴巴近日发布的《虎年春节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中国网友开启了边看冬奥直播、边买“同款”模式,“冬奥开幕式中国队羽绒服”登上淘宝热搜,知名民企安踏天猫官方旗舰店的羽绒服、卫衣销量环比上周大幅提升,其中冬奥国旗款外套、谷爱凌同款卫衣等格外受欢迎。
来到安踏首体冰雪体验店,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冬奥国旗款外套、羽绒服。
店员表示,“很多人一进店就问‘有没有冬奥款’。
现在‘安踏北京2022年冬奥会特别限量典藏礼盒’已经卖光了,里面包括一套冠军龙服和一双冠军领奖鞋,只限量2022套。
带国旗logo的冬奥款也卖的特别好。
”为什么看中冬奥“同款”?“质量好,面料好,有纪念意义。
”一位正在试穿冬奥款外套的消费者坦言。
他试穿的这款运动服,和谷爱凌的“金龙战袍”是同一种面料——被誉为“世纪之布”的GORE-TEX面料,具有防水、透气和防风功能,突破一般防水滑雪服不透气的缺点,适合户外运动。
运动装备,功能为先。
位于产业链中游,专注于户外运动功能性面料领域的民营企业嘉麟杰与安踏公司签订供货协议,成为冬奥会制服面料供应商,同时还提供国际奥组委、中国代表团和国家队长袖针织衫保暖针织面料。
“经过检测,我们为冬奥会提供的抓绒面料保暖率比同类产品高30%-50%,还兼具抗起球、抗静电、轻薄透气、弹力大等特性,让穿着者感觉更舒适。
公司将持续重点关注相关的体育产业及衍生产业。
”嘉麟杰方面介绍。
中小企业参与奥运“生态圈”分享“大IP”红利北京冬奥对国民经济发挥了怎样的提振作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小毅认为,以往所谓的“奥运经济”,更多是由于民众对奥运会的关注,带动奥运会主办地旅游热,通常不会向其他经济领域延伸。
而在新冠疫情下,举办奥运会对主办国的经济拉动作用受到很大影响。
比如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就几乎没有任何经济上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