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的确良”军服,现今中年以上的人应该都很熟悉,那可是迄今为止我军影响最大的一款军服之一!可是,你知道它的真实名字吗?为什么又叫“的确良”军服呢?化纤混纺单衣的研制20世纪70年代以前,受国家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的制约,我军军服面料一直以棉布为主,有平纹布、斜纹布、人字纹布等;虽然也有毛呢料军服,但因为成本较高,只配发高中级军官和两团一队及驻外武官。
棉布军服虽然成本低,但不耐磨,且臃肿、笨重。
为了使军服轻便、体小、耐用、美观,适应军队行军作战的要求,发展方向是走化学合成纤维的道路。
60年代中期,一些发达国家已用合成纤维与棉花混纺织物制作军服。
合成纤维是化学纤维的一种,有涤纶、锦纶、腈纶、丙纶等。
它是由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等作原料,经过提炼和化学合成过程而制成的,是棉、麻、丝、毛良好的代用品。
当时我国国内也有生产并少量投放市场。
针对我军纯棉军服不耐穿和服用性能较差等情况,总后勤部从60年代后期开始,着手组织有关单位,研究多种化纤与棉花混纺织物作为军需装备材料。
当时叫“三纶”(涤纶、锦纶、晴纶)应用研究。
1969年到1970年,化工材料在军需品的应用,已试用了单衣、罩衣、棉衣、大衣、棉被、雨衣、蚊帐、袜子等8个品种,分别在广州、沈阳、北京、南京、新疆、昆明、西藏等军区十多个点进行试穿试用。
其中,单衣混纺材料是研制的重点。
先后研制出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配比的混纺织物4批20多种,制作单衣3000多套。
经担任不同任务的部队试穿验证,采用涤纶50%、锦纶17%、棉花33%混纺42/2×21平纹布穿用效果最佳。
1971年4月,涤锦棉三元混纺布单衣在北京、广州、沈阳、武汉、兰州等军区扩大试穿。
总后勤部1971年6月4日批准定型和批量生产,定名为“71式军服”。
三元混纺布为检验混纺单衣对战时伤员及其治疗过程有无负面影响,1972年总后勤部组织科研人员对混纺单衣和纯棉单衣进行了耐燃烧、烧伤后愈合、防毒、防热和防红外等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耐燃性能:三元混纺布的着火点(500℃以上)比棉布高100-180℃,溶点(200℃变硬)比棉布的焦化点(棉布没有溶点)低80℃。
另外还做了检毒试验,未发现三元混纺布对伤口有致毒作用。
抗红外性能:用120瓦红外线探测仪黑夜观察,最先发现的是武器、帽徽、领章,其次是服装。
发现距离,三元混纺布为250米处,棉布为220米处,相差30米。
综合看,三元混纺布没有负面影响。
而且,每年可节约棉花65000担,符合我国石油化工发展方向。
当时国家计委、燃化部、轻工部和商业部都积极支持部队装备混纺军服。
为了解决化纤混纺军服所需涤纶、锦纶等原料,改善部队军需装备,早在1969年总后勤部拟在岳阳建一所化工厂。
1969年8月27日,总后勤部上报军委办事组《关于建设合成纤维化工厂的请示报告》。
这个报告对于了解当时化纤军需材料生产状况非常重要,故摘录如下:为了加强军需产品的坚牢度和减轻战士的负荷量,主要的办法是采用化工材料。
炼油废气是化工材料的原料之一。
石油部在湖南岳阳建了一所炼油厂,明年投产、年产250万吨。
我们拟在该厂附近建一所化工材料厂。
根据炼油厂可供原料,这所化工厂的生产规模拟作如下安排:一、涤纶5千吨,可织“的确良”布5000万米。
按部队现有人数,每人每年可作单衣二套。
“的确良”的牢度比布强,一件可顶二、三件穿,并且也较轻。
二、锦纶(亦称尼龙)5千吨,部队的袜子可全部改为尼龙袜。
所有蚊帐、雨衣等,全部改为尼龙的。
这样就不易坏,也大大减轻了重量。
三、晴纶1万吨,可代替现用毛皮和絮棉。
增加了保暖性减轻了重量。
……争取1970年可部分投产。
1971年可全部投产。
……1969年9月,周总理和中央军委正式批准兴建岳阳石油化工联合企业。
1970年5月正式开工,1971年底基本建成,为改进我军军需装备提供了物质条件。
71式军服什么时候装备全军?由于新材料军服定名为“71式”,有人认为是1971年装备,也有人认为是1972年装备的。
其实,总后勤部原计划71式军服于1972年装备全军,但时间过于仓促,从各方面考虑1972年换装条件不成熟。
一是当时全军兵员多达600多万,在1972年4月底以前,总后勤部所属各被服厂只能生产新军服需要量的55%,不能按单衣发放制度于5月份全部发给个人;如到6月底全部生产出来,则要拖到7~8月份才能发完单衣。
二是当时军队掌握的锦纶、涤纶生产能力有限,虽然国家计委批准进口3120吨锦纶、涤纶补助,也只能解决全军每人一套单衣,而到1973年如化纤材料不足,混纺军服生产计划无法保证,可能还得回过头来再发棉布单衣。
三是考虑到当时库存还有两千万套棉布单衣,为避免浪费,需发给部队继续使用。
鉴于以上情况,1972年2月4日总后勤部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全军一九七二年单衣换发的报告》,决定1972年全军仍发棉布单衣,中央警卫团和北京卫戍区部队发三元混纺单衣,其他部队推迟至1973年发放三元混纺单衣。
2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批准了此报告。
1972年3月19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总后勤部《关于改进边防部队服装的报告》,决定边防检查、会晤站和一线哨卡人员当年夏季发三元混纺单衣。
为了保证1973年全军按时换装,总后各被服厂全力生产组织新军服生产。
由于混纺材料与布料差别较大,从纺织、染整到缝纫,新军服质量上出现一些新问题,突出的是:色布的色相不一,布面不光洁、缺乏挺括性;涤纶线花色多,伸长率大,缝用时易断线;原工艺加工方法与新材料不相适应,缝成后,有的部位抽缩起皱等等。
为此,总后勤部企业部于1972年5月专门召开三元混纺布服装质量紧急会议,以尽快解决新材料军服生产中的出现的质量问题,保证完成新军服生产任务。
71陆军战士单衣71陆军女单衣1973年春,全军部队开始发放新式军服。
“三元”混纺单衣价格平均每套18元,为原斜纹布单衣价格(7元)的两倍半,相当于一个普通干部一个月的伙食费。
由于当时军队员额多,全军换一次装就需要上亿元。
在国家经济尚不富足的条件下,能拿出这么多钱来改善军容,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军队的关心。
“的确良”军服深受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喜爱新式军服面料的正式名称为“三元混纺布单衣”,但人们习惯地称之为“的确良”或“三合一”,不过很多人至今都没搞明白是哪三合一。
所谓“的确良”就是涤纶的俗称,因其原料聚酯纤维,英文名叫DACRON,是由美国公司杜邦公司生产的,中文(译音)名叫“大可纶”或“达克纶”,在香港和广东话发音就成了“的确良”。
涤、锦、棉三元混纺布虽然也被称为“的确良”,但它与市场上“的确良”有所不同,除纱支不一样外,主要是增加了锦纶,提高了布的耐磨性。
71式军服的装备,是我军军服材料的一次重大突破。
三元混纺布新式面料与棉布相比较,具备挺括、轻便、结实耐用、弹性好、不易变形、耐腐蚀、绝缘、易洗快干、不缩水、颜色鲜艳、不易褪色等优点,深受广大指战员欢迎。
这结实耐用和易洗快干对于军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意味着禁穿和节省时间;而挺括和颜色鲜艳就更让官兵为之叫好。
“的确良”军服配上鲜红的帽徽和领章,显得格外精神。
“的确良”军服的耐磨程度大大高于棉布军服穿“的确良”军服的边防战士“的确良”军装的装备,的的确确改善了我军军服外观。
穿着崭新军服的解放军战士走在大街上,公众的“回头率”明显提高……当然,不仅是部队官兵,人民群众对“的确良”军服的喜爱更是到了狂热程度。
“的确良”军服在那个时代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年轻人尊崇的服装,以能拥有、穿着为时尚。
那时候,“的确良”军服是当作礼服穿的,丝毫不亚于当今的名牌西服。
一身国防绿“的确良”军服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甚至一顶“的确良”绿军帽都成为年轻人最喜欢的服饰……“的确良”军帽“的确良”军服也是我军发放量最大的一款军服。
从1973年装备到1985年被85式军服取代,每年几百万套,十几年就是几千万套,除了军队配发的正品,各种“山寨版”仿制品的就不更计其数了。
“的确良”军服早已超出了一般军服的意义,而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1978年,我军以减轻重量为主要目的,进一步扩大合纤材料的使用,将罩衣、大衣面料改为涤锦棉混纺卡其布,简称“涤卡”,属于“的确良”的“增强版”。
但一般所说的“的确良”军服,主要指的是71式单衣。
另外,71式和65式是什么关系?有很多人搞不清楚,以为71式不是65式。
其实,二者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从属关系,虽然都叫“式”,但不是一个层次。
65式从1965年到1985年一共装备了20年,71式只是65式大范畴里的一个改良版,算不上“换代”。
军服的换代,通常指军服的三大要素即式样、颜色、材料基本上或大部分都有改变,如55式军服相对于50式军服。
而71式军服只是改变了军服面料,式样、颜色和军服品种都没有变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军服面料也大量使用毛纺织物、毛涤混纺、仿毛织物,“的确良”军服逐步告别军营。
尽管在今天看来,“的确良”军服还不够美观,式样和服饰都过于简单。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曾经让多少人魂牵梦绕的“三片红”和“的确良”军服,还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