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开工的大渡河路干式气柜拆除工程引来市民的关注。
在上海的“煤气时代”,建成于1994年的两个“煤气包”曾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干式气柜。
城市发展进程中,两个庞然大物完成历史使命,未来这里将华丽变身一座体育公园。
随着市民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来到体育场健身。
长期以来市中心人均体育场地不足,“去哪儿健身”逐渐成为短板。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今年以来,上海在加快建设家门口的体育场地中,舍得把市中心的好地段、城郊接合部的老厂房、高架下和河边的空地腾出来用于体育,满足市民就近健身的需求。
转思路算大账拿出宝贵的资源用于建设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算的不是小账,而是区域发展的大账,可见城市管理者的魄力和决心。
一听记者是来问“煤气包”的事,家住金鼎路樱树芳庭小区的朱阿姨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肯定是好事情呀,而且双喜临门。
”干式气柜拆除工程正在进行中与朱阿姨家一马路之隔的“煤气包”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是她口中的第一喜。
虽然“煤气包”曾在缓解全市用气调峰压力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周边居民看来,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担心。
这第二喜,是朱阿姨听说,“煤气包”将成为家门口的健身好去处。
朱阿姨曾住在闵行体育公园附近,因为子女的关系置换到普陀区,“以前家门口健身的选择特别多,现在这里附近只有一个体育宫,但健身设施和项目相对比较少。
”朱阿姨所说的“体育宫”,是位于大渡河路的上海市体育宫,也是普陀区唯一的市属体育场馆。
普陀体育多年来的痛点,就是缺少真正拿得出手的体育地标,也没有能承办高级别赛事的体育场馆。
2015年,上海实现城市燃气全天然气化,“煤气包”进入退休状态。
为给真如城市副中心更新建设腾出空间,各级管理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协调工作。
“煤气包”腾出后的体育用地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普陀区体育局局长顾薇玲告诉记者,结合上海市体育宫改建及真如体育公园规划,将由市体育局作为立项主体进行项目申报和建设,并形成市区联动机制。
未来,该地块所在区域将成为真如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域所在地未来,这一地块将规划“一场两馆”,既能满足专业赛事需求,又可以提供全民健身新去处。
通过体育场馆功能升级和品质环境打造,将建成“西上海体育赛事中心+全民运动健身中心”,助力真如副中心打造长三角城市会客厅。
抠细节做加法在市中心人民公园有一处历史悠久的“健身角”,单杠、双杠、石担、石锁……这些在其他市民健身苑点看不到的健身器材,让人民公园的健身角有些“另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市民自发来此健身。
如今,这里的健身人群除了上海市民,还有在沪生活的外国人、附近工作的环卫工人和快递小哥、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然而随着健身器材逐渐老旧,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也让健身者们对改善运动环境有了迫切需求。
两年前市体育局大调研期间,在人民公园健身数十年的八旬老人陈焕昌提出,“这里每天先后有几十支健身团队来运动,需求不一,改造升级不能简单地以新替旧。
”为此,市体育局群体处工作人员与健身团队推选的代表,建立微信沟通渠道,及时联系。
经过不下10次实地勘探,7遍方案修改,最终把众口难调变成各取所需。
去年人民公园健身角完成智能化改造升级,使这个日流量达500余人的“网红运动地标”成为沪上公园健身场地的新示范。
人民公园健身角相似的场景,还发生在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锦一小区的市民益智健身苑点改造过程中。
区体育局通过召开居民意见征询会、张贴工程示意图和效果图,广泛征询居民意见。
最后改造完成适合全人群全功能的健身苑点,皆大欢喜。
闲暇时刻,这里有络绎不绝来锻炼的市民,充满着欢声笑语。
居民宋先生在锦一小区生活了近30年,曾经是海员的他到过国外很多城市,他告诉记者,“像上海这样在住宅附近就有健身设施的外国城市可不多,我们生活在这里的幸福指数特别高。
”针对消费者投诉最多的健身房储值卡问题,静安区首推共享健身房模式。
无须年费、按次消费,最便宜每小时仅需2元。
位于静安体育馆的西康路共享健身房,早上运动人群以附近居民居多,中午会有一部分附近午休的白领,到了晚上6时后,下班人群增多,让“梅泰恒”等商圈的白领也能就近享受身边的公共体育服务。
截至目前,今年健身房入场人数已经超过6万人次。
西康路共享健身房建市民身边的场地,增加举步可就的体育健身设施。
近年来,上海为民办实事项目新建的市民健身步道、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市民球场等体育健身设施,形成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的体育健身设施服务网络。
“十四五”期间,各区还将建设包括社区足球场、大居配套体育设施、“五个新城”“一江一河”等区域的体育设施项目8000余处。
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增强市民的满意度,通过精细化管理抠细节,某种程度也为体育场地增加了无形的空间。
借外脑做乘法坐地铁2号线到张江站出来拐个弯,就到了张江镇党群服务中心。
这里有1000平方米的社区市民健身中心,是张江镇首家服务全人群的社区健身中心,包括浦东新区首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
市民陈老伯每天到张江镇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运动打卡,“以前我都在小区的户外健身苑点锻炼,现在这里不但有适合老年人的运动器械,还有专业教练,服务升级了。
”社区健身中心对外开放2个月来,已经有不少周边居民跟陈老伯一样,被专业的健身场所圈粉。
张江镇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内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记者了解到,当初镇政府在空间利用上有多种选择。
考虑到张江地区的特点,一方面老年居民多,还有越来越多外来优秀人才落户张江工作和生活,有孩子的小家庭也多了起来,最终还是决定建设综合性体育场馆。
张江镇党委书记王庆告诉记者,“把最好的资源留给百姓,让尽可能多的老百姓来享受。
通过走访调研,我们引入第三方尚体健康科技进行设计运营。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现在健身中心实现了三代人一起来健身的复合性功能。
”借外脑,让政府场馆“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增加全民健身场地已非体育部门一家的事,由多部门、社会力量参与构建的大体育格局,已是大势所趋。
上海首推的都市运动中心建设,也有望为拓展城市体育场地“破局”。
作为五个新城之一的奉贤正致力于打造“南上海运动健康新城”。
在奉贤悠口产业园,由中体产业投资建设的中体城·奉贤都市运动中心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目前已引入篮球、击剑、射箭、马术、攀岩等十多个项目,建成后除满足周边居民和企业员工的健身、娱乐、生活需求,还将辐射整个上海,带动区域体育产业升级。
市京体育产业园内的冠军体育舞蹈工作室体育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市体育局一级巡视员赵光圣介绍,“十四五”时期,上海将加大体育设施供给力度,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全民健身城市环境。
同时推进都市运动中心、市民健身驿站、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智慧健康驿站等新项目,补齐健身设施短板,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
栏目主编:陈华 文字编辑:秦东颖 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