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火箭普遍使用的主力燃料有四种,表格摘自本人的电子书:《一小时读懂人类航天史》(临时插播一个小知识点:火箭发动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是比冲,单位习惯使用秒(s)。
可以理解为1kg的燃料产生1kg力的推力可以持续的时间(秒数),比冲越高越好意味着相同质量的燃料火箭能获得更多动量。
)对于这四种主流燃料而言,各有优缺点1.固体燃料只适用提供短期大推力(起飞阶段/助推器)、长期贮存随时应急情况。
但是燃料是战备物资且极其昂贵,且比冲过低根本干不了大活,必须发展但不可能成为主力;2.四氧化二氮/联氨(胺)接触即燃、可常温贮存、比冲中等偏下,性价比适中。
但是剧毒且也极其昂贵,不能因为单纯追求简单和可靠性而不更新换代,总体上必须要淘汰掉的。
3.液氧煤油是现在第一性价比,但煤油的质量要求极高,因为它的燃烧容易积碳结焦。
苏联时代弄了很多,那也得益于巴库油田产的上等石油。
但总体上阻碍火箭多次回收使用。
SpaceX的优势在于发动机也简单,稍微清理即可,但那是9个小型墨林发动机一起推,再往后单个发动机做大推力的话还是有必要进一步升级。
总体上,一次性火箭和小火箭时代很好用,如今显然要改进;4.液氧液氢比冲最高,但发动机设计难度太大,贮存燃料箱难度也大(液氢超级占地方,与液氧温度差距大还要做隔热),导致火箭又胖又贵,最理想的是用它在第二级甚至更高即可,最大限度利用它排名第一的超大比冲,这是它目前无法被任何燃料火箭直接取代的最大优点,一定会长期作为必备燃料。
因而主力第一级能换个性价比更高的最好。
比如说,史上第一(从1967至今)火箭土星五号的组合堪称完美:一级液氧煤油做主力推出大气,二级和三级液氧液氢快速干活送更远。
而液氧甲烷火箭是介于液氧煤油和液氧液氢的又一个选择,它的优点是1.比冲虽然依然跟液氧液氢没得比,但略高于液氧煤油(365到380左右,液氧煤油355左右);2.完全没有积碳结焦,维护很方便,发动机只要不烧坏基本无限用,是可回收火箭的最优选择;3.液氧(-182)和甲烷(-162)的保存温度/沸点非常接近,难度远低于液氧和液氢(-253),后者在火箭中的贮存是个极其棘手的问题;(但不如煤油)。
4.液态甲烷密度为422千克/立方米,远高于液氢的71千克/立方米,同等质量/能量燃料需求体积降低很多;(但不如煤油的840千克/立方米)。
5.设计难度并不大,可以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那一套成熟体系。
难度也低于液氧液氢发动机,毕竟液氢密度低,燃烧时对发动机涡轮泵的转速要求实在太高了;6.总体上,它的发动机难度略高于液氧煤油,但总体上比液氧液氢简单,也很有可行性;7.燃料级液态甲烷的制备难度并不高,成本低于液氢生产线、火箭煤油生产线和昂贵的联胺/固体燃料;(伊隆马斯克的火星梦想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甲烷在火星的原位生产,将二氧化碳和水变成甲烷和氧气)8.从理论上讲,适合人类星际探索时资源的原位利用。
因为甲烷在其他星球上并不罕见,冥王星和土卫六泰坦上,那是深不见底的甲烷海啊。
。
。
总体上讲,液氧甲烷和液氧煤油在历史上相比不相伯仲。
但新时代而言,液氧甲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对多次复用价值。
下一代人类火箭,必然往可回收方向发展,因而世界各国都在重点研发液氧甲烷火箭,国家队方面,美中俄都在搞。
商业航天方面目前世界上两个头部玩家蓝色起源和SpaceX都在做一件相同的事情:开发液氧甲烷燃料火箭发动机。
蓝色起源家的BE-4发动机是个推力高达240吨的怪兽,计划用在自己家的重型火箭新格伦上,这个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45吨,也可以重复回收利用,是个可以和猎鹰重型火箭比肩的大个子。
BE-4足以叫做世界第一液氧甲烷火箭,被业内各种看好。
虽然进度稍慢,一直在做点火测试、计划到2021年才能火箭首飞,但它早被波音/洛马家的联合发射同盟ULA预定为下一代主力火箭火神(Vulcan)的一级发动机。
这个火箭近地轨道运力35吨,也是个大家伙。
美国国防部也很看好,给波音家的XS-1无人空天战机合同就要求用BE-4作为主力发动机。
第二个玩家就是SpaceX。
他家的下一代火箭,不管是BFR还是ITS还是Starship,都比现在的猎鹰九号和猎鹰重型强很多,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将使用新研发的猛禽(Raptor)发动机。
推力达到200吨级别,真空比冲在380水平,也非常了不得。
可以说,伊隆马斯克下一步“吹的所有牛皮”,就全靠着一台/系列发动机了。
我国商业航天也有玩家,最近听说消息某公司的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基本完成装配,未来可以慢慢试车测试了,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希望各个公司一切顺利!(个人看法,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