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云山产茶历史悠久。
据《信阳县志》记载和民间传说,唐朝时,位于车云山的仰天窝及千佛塔附近就有茶园,到了明末,因茶税过重,加上匪劫,茶园毁弃殆尽,仅存零散茶树200余棵。
大规模种茶则在清光绪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906年--1908年)。
当时,主要从安徽六安等地引进茶种请来茶师,防制各种茶叶如黄大茶、瓜片龙井等。
直到1926年,当地茶农吴延元在吸收黄大茶、瓜片等加工工艺的基础上,通过10多年的实践,探索出用手工理条、甩条的技术,并逐步形成现在流传的车云山毛尖茶的加工工艺。
车云山毛尖车云山毛尖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
创制于民国年间。
产于随州市北部车云山一带。
车云山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的桐柏山区,海拔600余米,境内群峰挺拔,山势巍峨,峰峦苍翠,巨石嶙峋。
车云山有八处胜景,即千佛塔、百庙、马鬃岭、右耳岩、鹰咀石、太峨山、刺鼻尖和双寨,处处林木葱郁、清泉长流。
每逢阴雨,云雾缭绕,群山若隐若现。
雨后乍晴,团团白云,翻滚于群峰之间,状如万马奔腾,又似车轮滚滚。
因此,车云山以景著称,所产毛尖茶则以山得名。
车云山一带具有适应茶叶生长的土壤、气候、光照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四季分明。
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空气湿润,烟雾缭绕。
土壤大部分为片麻岩、千枚岩、页岩和花岗岩构成,这些岩石易于风化。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酸碱度适中,PH在4-6.5之间。
每年谷雨前后,首先开园采“跑山尖”(一芽一叶)作为超级精制毛尖原料;匀:即按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或一芽二至三叶,分级采摘。
外形紧细直圆,锋毫显露,内质香气清高,具浓厚熟板栗香味,滋味醇厚甘爽,汤色嫩黄,清澈明亮,叶底嫩绿柔软。
下一篇:龟山岩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