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1月1日清晨,武汉柴油机厂的职工们陆陆续续到工厂开始上班了,有职工看到了工厂宣告栏上张贴了新的通知,大家都围上去有什么新通知。
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上面赫然写着:经武汉市委领导一致决议,聘用外籍专家威尔纳·格里希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
威尔纳·格里希这一消息让大家震惊万分,换新厂长?还是外国人?老外怎么懂管理中国的工厂?大家在震惊之余都不相信这个消息,毕竟这种事在中国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然而当格里希的厂长就职仪式开始后,大家才明白这件事竟然是真的。
这知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外国人都还是极少见的,更何况还在中国当厂长。
那这个能当厂长的格里希究竟有什么来头?他当了厂长后,工厂的命运又该走向何方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新中国第一任“洋厂长”的故事。
说起这位洋厂长,那就不得不提到在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发表的《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谈话,邓爷爷是这样说的:“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
我们可以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改革建设,不要怕多花钱,一定要扩大对外开放,现在开放的还不够。
”改革开放其实早在邓爷爷发表这篇讲话之前,我们国家曾多次派遣考察团出国考察,联邦德国是主要的考察对象之一。
在邓爷爷的这篇讲话之后,我国也积极与联邦德国联系,过了5个月,联邦德国退休专家服务局便开始向中国派遣退休专家,格里希就是其中一员,他在1984年8月来到了中国武汉。
格里希是德国发动机和铁芯技术专家,1984年时他65岁刚刚退休。
闲不下来的他加入了联邦德国退休专家服务局找点事做,没想到直接给他安排了来中国的差事,他也欣然接受了。
到了中国武汉之后,他来到武汉柴油机厂担任技术顾问。
说起武汉柴油机厂,那可是有着辉煌的历史,中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就诞生在这里,一直以来都是武汉市的重点企业。
机械厂不过当改革开放之后,取消了计划生产,武汉柴油机厂便开始走下坡路,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不尽如人意、缺乏市场竞争力,工厂的亏损高达500万元。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格里希才被派到了武柴,借助这个外国专家为武柴提出整改建议。
1984年9月,武柴的职工们经常能看见一个高个外国老头,穿梭在工厂的各个车间里,他手里拿着一个小本,不时的在上面写写画画。
刚开始大家还有些好奇,不过见他没有干预员工的工作,大家也都没管他。
其实格里希在本上写写画画,是在详细地记录每个车间存在的缺陷。
例如车间机油循环系统污染严重、质检员的量具精度不够、产品随意摆放、车间见不到负责人等等。
可以说,武柴的所有方面在格里希看来都是不合格的。
在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之后,格里希根据工厂的实际情况,专门写了一篇十万多字的咨询意见,向工厂领导提出了100多条合理建议,为此他更是认真编写了《关于整顿武汉柴油机厂的计划方案》,严格规划了工厂运行规范。
格里希在工厂当他满怀信心地将这些提交给工厂后,他认为自己的这些建议即使不能完全采纳,也可以让武柴恢复生机。
然而,一个月过去了,格里希的反映始终是石沉大海——不见声响,他显得非常焦急:“我来这里可不是消磨时间的,我是来帮助你们的,如果是我当厂长,一定会改变这个厂的现状。
”格里希在中午吃饭时,自己嘟囔了几句话,不过这几句话被他的翻译听见了。
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翻译立即将格里希的这句话向当时的武汉市市长吴官正汇报了。
吴官正听完后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吴官正做出了决定,这也许是他人生中最大胆的决定:聘请格里希为厂长,给他职位和权利。
吴官正在做完这个决定后,立马去找市委书记商量此事了。
为何吴官正敢做出这样大胆的决定呢?原来是在1984年5月21日,武汉市经中央批复,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改革试点省会城市。
之所以说“大胆”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从来没有过外国人参与的先例,吴官正这一决定若是有效还好说,若是失败了他难辞其咎。
1984年11月1日,格里希正式受命上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职位。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国,国有企业让外国人当厂长全国人民都在议论这个事,吴官正心里有些没底。
国务委员张劲夫知晓此事后,十分赞赏武汉这大胆的一步,不过其他国有企业就有些不一样的声音:“他是格里(西)希,我就是格里东,我就要东风压西风。
外国人当厂长,就是瞎指挥!”大家对这个洋厂长都不看好,格里希也知道自己面临的压力,所以他必须要做出成绩,让大家心服口服。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格里希就烧在了质检部门上,这是导致产品质量差的致命因素。
其实格里希在上任之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武柴铸件车间的报废率竟然高达40%,而常州、无锡的兄弟工厂报废率只有7%。
造成如此高的报废率的主要原因就是铸件车间的质检形同虚设,员工使用的精度差误差很大,总装不按图纸施工,成品污染脏污竟高达5000多毫克,严重耗损柴油机的使用寿命。
质检部门检查不严,精密量具、质检仪器只放在计量室中吃灰,有些甚至放了2年之久。
而质检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参差不齐,大部分都是被塞进来的关系户,他们甚至连游标卡尺都不会用。
更让格里希忍受不了的是质检科的科长不会做精细测量工作、工厂总工程师竟然从没去过车间。
半个月后,在11月15日格里希辞退了这两人,震惊了全厂所有人。
而在格里希的工作日志里,他写道:“这两人的专业知识与他们的职位严重不匹配,我观察了他们工作14天,可结果很不满意,我也不得不辞退他们。
”而在辞退了工厂总工程师之后,经过了4天,格里希又做了一个决定:质检部门由厂长直接领导,质检人员也由厂长亲自挑选,配备红色工作服,标准的测量工具、吸铁石、白手套。
大家可能不明白吸铁石和白手套有什么用,其实吸铁石是用来检测机器中是否有铁屑,白手套检查机器是否清洁。
只有做到机器清洁,制作的产品才能有质量保障。
为了发挥出质检部门最大的作用,格里希亲自带着质检人员下车间检查,他也要求所有的流程都必须按照规范进行。
一次,格里希在总装车间检查时,发现成品柴油机上的固定水箱的螺纹孔被转穿了,这可能导致柴油机在运行中发动机进水,是十分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
于是格里希立即叫停了这批产品的生产,并全部检查所有成品柴油机,最终在拿出了让格里希满意的补救方案后,这批产品才得以出厂销售。
在经过这一次产品事故后,所有人再也不敢马虎,严格的按照标准规范流程进行生产。
一年之后的武柴,铸铁报废率从最高40%降低到5%以下,柴油机的使用寿命从之前的1500小时增长到8000小时。
而格里希的第二把火烧到了分配制度上。
武柴在格里希上任前,一共拥有近2000名员工,而格里希在真实考量后,认为工厂只需要1400人左右就足够了,而这多出的500多人对于武柴来说是臃肿的。
在整顿质检部门时,格里希发现工厂有许多是通过关系走后门进来的,又或者是某些领导的亲戚朋友挂名,光吃饷不干活。
同时也有许多工人消极怠工,只拿报到工资。
这种情况在格里希看来,效率是十分低下的,而这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