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罗马典故》中有这么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
"意思是罗马当时很强盛,只要沿着道路走都能到达罗马城。
国家领导在视察落后贫困的乡村的时候,都会感慨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痛心在自己的领导之下没能让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然而我们会发现,凡是落后的乡村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地势偏僻,道路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不畅,这就应了那句话:要想富,先修路。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经济发展迅猛,很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公路、立交桥等阡陌交错,在道路方面的建设我们却还是没能跟上世界的步伐。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同样是用沥青作为建设道路的原材料,而我们的道路不久之后却都是坑坑洼洼,发达国家有如日本之类的却在长时间使用后还是平整如新,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原因呢?一、选择沥青的原因现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国家之间的沟通是畅通无阻的,中国同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一样,在修建道路方面的主要原材料就是沥青。
沥青表面呈黑色,在高温之下会变得黏稠,待温度下降,沥青风干之后会具有很强的粘连性,我们建设道路所使用的的沥青一般都不是天然的产物,几乎都是由后天人工加工制成。
而且综合水泥等建设道路的原材料之中,沥青的性价比是最高的,相比于水泥,沥青在经济成本方面就有先天的优势,所以综合考虑之下世界各国都是选择沥青作为建设道路的原材料。
然而,原材料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建设出来的道路使用起来却不一样呢?二、造成问题的原因用科学分析之中的控制变量法我们大概可以分析出其中的原因,首先是设计师不同的问题,原材料相同,但是不同的设计师水准不一样,切入问题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样,是选择直线的道路设计还是选择弧状的道路设计这些都会对道路建成后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还要考虑到原材料的热胀冷缩等问题。
除了设计师的不同外,还有道路建成之后后续的管养问题。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高素质的国家,日本人非常重视国民的素质教育,很多事情不需要外界监督都能够有序的进行,日本国内的违法犯罪率还是比较低的。
在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人民很多时候为了获取利益有些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违反条文规定,比如限制大货车或者重型卡车的载重问题,这些司机为了获取更多利益经常超载行驶,而车辆的超载行驶对沥青道路的冲击是相当大的,一辆重达上百吨的货车在沥青路上行驶的话甚至可以将沥青道路支架压变形。
而我们国内的车辆保有量相当的高,沥青道路在建好之后就需要马上投入使用,这其实也不利于道路后续的完好,沥青道路建成之后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其凝固定型,刚建成就投入使用会导致道路被压形成不均匀沉降,后续道路会出现裂痕、空洞甚至断裂的风险,但是受限于交通压力,政府有关部门不得不将刚建成沥青道路投入使用。
除了这些国内还有其它很多的后续管养问题。
3、 解决建议综上所述,所得结论是沥青作为建设道路的原材料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思路可以延续下去。
但是我们需要改善的是我们自身设计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后续相关部门应该加强道路管养的力度,从多方面的角度统筹解决离青岛路出现的坑洼等问题。
换一个角度来想:追求产出而提前投入使用的沥青道路也同样会提前结束"服役期",这样就需要多花费资金成本去新建一条道路,与其如此不如加强前期管理和中期管养从而实现降低经济成本的总目标。
结语《新论·离事》中:"举网以纲,千目皆张。
"我们解决问题要先分析问题并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我们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否则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
对待国内的沥青路坑坑洼洼而国外的却平整如新的问题也是一样的。
既然别人能用沥青作为原材料,那我们也可以,只是我们需要抓住自己的症结:就是提高自身设计能力水平,强化后期沥青道路管养。
只有这样,我们建设的沥青道路才能够像国外一样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罗马典故》《新论·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