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陵闲人常德江南的画墙是值得一看的地方。
从桃花源大桥南面匝道下来,沿鼎城路东行至德安路往北便可见一座红楼巍然屹立于防洪堤上,这便江南大堤上四楼之一的仰止楼。
“仰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止,有仰慕、向往之意。
沿德安路再北行数百米便可到达仰止楼,从仰止楼下穿过防洪大堤,便是江南的沅江风光带了。
如果从沅水一桥过来,可乘坐7路公交车,过桥后从任何一站下车行百余米都可到达画墙。
常德画墙在水泥建造的防洪大堤上,与江北的诗墙隔江相望,形成“北诗南画”的格局。
画墙以防洪墙为载体,以建设“中外一流,百年不朽”的现代壁画艺术博物馆为目标,以“天下常德”为创作理念。
与江北诗墙相比,江南画墙有先天优势,在建造防洪墙之时就已经设计了游廊,游廊宽五六米,游客们可以悠闲地行走于游廊之下,慢慢地观赏壁画,无日晒之苦,无雨淋之虞,无拥挤之烦。
画墙之外是沅江风光带。
沅江风光带上小径交错,绿树成荫。
每到傍晚,游人如织。
江北的防洪墙之外也有风光带,但与江南风光带相比,江北风光带小巧多了。
沅江流到常德城区时突然折向北边,江流直冲堤岸,再折向东,因为江水的冲刷,江北的江岸岸壁陡峭,因而江北的风光带有点儿狭窄。
江南则不同,上游带来的泥沙滞留在了这里,形成了一片平缓的沙洲,因而江南的风光带更加宽阔而有气势。
江南画墙总长近4公里,从仰止楼往西百多米是画墙西头的起点,东头的起点则在沅水一桥附近。
从西头起点往东,已经安装好的壁画并有题名的有《桃花源记》、《陋室铭》、《岳麓傅薪》、《战神蚩尤》等画作。
《战神蚩尤》来自于古代传说。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华民族的三位始祖之一。
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长双翅,善用兵器,勇猛无比,被誉为战神,史称“蚩尤作五兵”(五兵,五种兵器,笔者注)。
蚩尤作为部落首领,在农业耕作、兵器制造、明天道、理教化等方面为后来兴起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
蚩尤文化被认为是铸就湖湘文化精神特质的灵魂之一。
壁画上的浮雕内容具体包括领兵、阵前冲锋、制兵器、练兵、狩猎、采集、驯化、发展农耕、理教化等,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场景。
从仰止楼往东,有一幅名为《土尔扈特部东归》的画。
土尔扈特原本是生活在新疆的中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
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
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
在以后的10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始终保持着与清朝政府的关系。
1769年,沙俄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向土尔扈特征调十六岁以上男子当兵。
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为了摆脱沙俄压迫,决定返回祖国,他带头烧毁了自己的宫殿,表达了返回祖国的决心。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渥巴锡率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
在迁徙过程中,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
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
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
终于实现了东归壮举。
土尔扈特回归的英雄壮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民族大迁徙的奇迹,震动了当时的中国与西方世界,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最为悲壮的民族迁徙”。
爱尔兰作家德尼赛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评价道:“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的了。
”再往东便是传说故事,有《孟姜女哭长城》《桩巴龙件说》《龙女牧羊》《刘海砍樵》《自蛇传》等。
《桩巴龙传说》是流传于湘鄂两省的古老民间传说,相传有一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孩子偶然捡到了一个蛟龙蛋,在与同伴玩耍时误奖蛟龙蛋吞入腹中,因口渴难忍,化为一条孽龙,他的母亲慌了,误用扁担打伤了他的尾巴,疼痛难忍的他穿山入江,他的母亲在追赶他的途中劳累而亡。
许真君知道后变成黑龙降服了桩巴龙,将它锁在葵花井中修身养性,被囚在井中的桩巴龙只求每年清明为母亲扫墓,这个传说诠释的是人间孝道和人生大爱。
沿游道东行,有《武陵五柳》图。
画面展现的是柳中、柳拱辰、柳应辰、柳平、柳猷的故事,人称“武陵五柳”。
柳中,宋仁宗天圣(1023-1030)初年岁贡,授应天府知事,勤政爱民,颇有政绩,追赠征士郎、宁夏卫经历。
北宋仁宗时期,柳中之子柳拱辰、柳应辰相继考中进士。
柳拱辰历任鄂州、岳州通判。
至和二年(1055)以尚书职方员外郎出任永州知州,在那里创办州学,在州学东侧新建柳侯(宗元)祠,并为之作记。
柳拱辰六十岁时,辞官回到常德,在城西白马湖青陵村(今湖南文理学院内)筑庐建桥,定居于此。
桥修好后,柳拱辰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为他写了《归老桥记》。
曾巩在文中云:“武陵柳侯图其青陵之居,属予而叙,以书曰:武陵之西北,有湖属于梁山者,白马湖也。
梁山之西南,有田属于湖上者,吾之先人青陵之田也。
吾筑庐于是而将老焉。
青陵之西二百步,有泉出于两崖之间而东注于湖者,曰采菱之涧。
吾为桥于其上,而为屋以覆之。
武陵之往来有事于吾庐者,与吾异日得老而归,皆出于此也,故题之曰归老之桥。
”柳应辰官至道州知州。
后来,柳拱辰之子柳平、柳猷又相继擢第。
柳平后任江西筠州知府,为官清廉,他在新居中堂上特书“江西道院”四字,以倡民风。
黄庭坚为之作《江西道院赋》,对柳平的政绩十分推崇。
柳平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关系甚为密切,柳平担任筠州知府之时,苏辙为柳平写了《寄题武陵柳氏所居二首》:其一 天真楼宦游阅尽山川胜,归老方知气味真。
歌哭不移身自稳,往还无间语尤亲。
永怀前辈无因见,犹喜诸郎有此人。
千岁展禽风未改,不加雕琢世称珍。
其二 康乐楼邑居欲尽溪山好,不作层楼无奈何。
岩谷满前收蜡屐,漪涟极目卷渔蓑。
安心已得安身法,乐土偏令乐事多。
千里筠阳犹静治,还家一笑定无他。
善德楼所处位置古代叫段家嘴,据方志记载,以前这里“芳草茂林,雪沙霞岸”。
从善德楼往东,第一幅画为《王阳明讲学》,接下来的两幅疑为《郑和下西洋》、《玄奘西天取经》。
再往东有《丹青千年》、《虎门销烟》、《御侮卫国》、《辛亥荣光》、《妙手仁心》、《风云激荡》、《黄河大合唱》、《老河街》、《常德会战》、《香港回归》等画。
《老河街》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杜飞所作,为了展现常德河街的独特风貌,杜飞曾全程游览了大小河街,又沿常德诗墙观察了“常德河街”原址。
《常德会战》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韬所作,据说为了创作这幅壁画,他多次到常德考察旧战场、旧战壕、旧碉堡。
沅水向东数千米后又折向南面,在沅江南折之处有“楚望楼”。
望,古代祭祀山川的专称。
遥望而祭,故称,《尚书·尧典》:“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左传·宣公三年》:“望,郊之属也。
”《左传·哀公六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
江﹑汉﹑睢﹑漳,楚之望也。
”“楚望”即指楚地的山川。
楚望楼一带古代叫青草嘴。
楚望楼下是常德会战时击毙日军第3师团第6联队长中畑护一的地方。
楚望楼往东为《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图》、《抱德炀和》,接下来是五幅中国改革开放后创作的现代经典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巴山蜀水》(1979)、《山河颂》(1982)、《泼水节——生命的赞歌》(1979)、《百花齐放》(1979),再往东便是《十二生肖》、《城市之光》、《常德英杰图》、《巾帼群芳》、《老河街》、《桃源春色》、《好戏连台》、《民美精华》、《百舸争流》、《花溪鹭影》。
《城市之光》展现的是常德城市的沿革。
壁画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故事传说反映历代城市名称的演变。
从最早的城市——城头山、张若建城,演变发展到现代城市。
相关资料显示,常德画墙设计壁画120件,其中宣传中华文明的作品55件,宣传湘楚文化作品16件,宣传常德本土文化和建设成就的作品49件。
目前,画墙还在建设中,我有理由相信,画墙建成之后,必将成为常德的另一张文化名片,也将成为壁画爱好者的朝圣之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土尔扈特部东归》《百度百科·武陵五柳》《清嘉庆常德府志校注·列传一》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