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建窑烧造的小茶碗,厚胎,黑釉,为宋人斗茶的首选。
建盏黑釉中如透出均匀细脉,则称"兔毫盏"。
这种茶盏的优点是:绀色之黑如漆,银灰则斑莹如星,器皿重如铁,击声响如磐。
注入清水,银光闪烁;倒入浓茶,其色溶溶。
自问世之日起,兔毫盏便被世人尊为瓷中珍品。
同时,宋末荷兰商人由福建贩运兔毫盏至欧洲,其价值几乎与黄金相似,且有供不应求之势,是宋时最上乘的茶碗。
因为建盏器型与碗相似,相信许多朋友在初识建盏时都会下意识的把它称作"茶碗",但实则不然,那么为什么同样作为茶具,建盏为什么会被称之为"盏"呢?它的名称背后有什么故事呢?建盏,饮茶用具。
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较饭碗小,较酒杯大。
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建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所见实物器形为直口直腹壁,饼状平底足,施青釉,开细碎纹片。
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相比于饮酒风俗来得更晚。
国人最早的饮茶器具,唐代以前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
唐代及五代时期的饮茶风俗兴盛,陆羽写了专门的茶书,茶客也更加注重饮茶情趣,喝茶成为日常活动之一,茶客对于饮茶器具有了更多的要求,比如质地、颜色和保持香气的能力等。
从唐代开始,各式各样的茶具发展迅速,频繁出现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
这些诗文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茶具有不同的称呼。
在陆羽《茶经》中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见唐时将饮茶器具又称为"茶瓯"。
那么"瓯"是什么意思呢?在《说文》中"瓯"被注解为"小盆",不过究竟它与盆、碗、盂、杯、盏、有什么区别,并无定论。
从具体的实物上看,唐代的茶碗,器型上较为疏朗,均以敞口,口径大、高度矮,斜直腹壁、玉壁底足为常见器型。
而到了宋代,宋代斗茶之风大盛,茶盏是最为普遍的说法。
因便于观察茶沫白色的缘故,所以特别崇尚建窑的黑釉盏,连宋徽宗赵佶皇帝也不例外。
他在《大观茶论》中直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有玉毫条的盏即是人们常说的兔毫盏,产自福建建阳窑。
宋时盏型大致有两种:一为小浅圈足,斜弧腹,口沿直;另一种为撇口,如喇叭,小浅圈足,腹壁斜直。
有的以描金装饰,书'寿山福海'字样。
建盏的本义是浅而小的杯子。
从宋代的文物上看,宋代茶器的形制有别于唐代,除特别为斗茶而改进的束口盏之外,撇口盏等器型,也比唐代更为秀丽挺拔。
典型的宋代茶盏,口阔底窄腹深,给人一种克制内敛、优雅协调的感觉。
配合盏托使用,颇具纤秾简古的意味。
而用于盛茶的碗,在唐宋时期叫"茶榶"(碗),茶碗比吃饭用的更小,这种茶具的用途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反映。
诸如唐白居易《闲眼诗》云:"昼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
"诗人一餐喝两碗茶,可知古时茶碗不会很大,也不会太小,见韩愈《孟郊会合联句》说:"云纭寂寂听,茗盌纤纤捧"。
纤纤多形容细。
依此说,唐代茶碗确实不大是可以肯定的,而且也非圆形。
不会太小,见韩愈《孟郊会合联句》说:"云纭寂寂听,茗盌纤纤捧"。
纤纤多形容细。
依此说,唐代茶碗确实不大是可以肯定的,而且也非圆形。
从上述不难看出,茶碗也是唐代一种常用的茶具,茶碗当比茶盏稍大,但又不同于如今的饭碗,当是一种"纤纤状"如古代酒盏形,从诗词来看,唐宋文人墨客大碗饮茶,以茗享洗诗肠的那般豪饮。
而建盏是为鉴赏茶品、冲泡茶艺而迅即发展成的,明显以碗饮茶的粗犷豪迈并不适合宋代这种雅致讲究的茶道艺术,所以相比之下用盏可以更好地区分,也更具代表性。
对于建盏的用词形容上,体现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体现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面貌,它们继承表现的也都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灿烂光辉。
细细品来,"建盏"二字蕴藏着无尽的智慧,简简单单的就把建盏的产地、器型和用途介绍的清清楚楚,即使是到了现在也不得不让人钦佩。
有关于建盏的任何问题,可以后台私信笔者,笔者将会第一时间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