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己亥猪年的第一天。
中国自公元前1世纪起开始采用生肖纪年法,用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种动物代表不同年份。
“猪”是十二生肖中最后一个动物,对应地支最后一位“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猪因体态浑圆、憨态可掬、性情温驯,长期深受人们喜爱,其文化意义代表着诚实质朴、富贵吉祥。
为迎接中国农历猪年的到来,包括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馆都举办以猪为主题的文物展览。
1981年湖南湘潭九华船形山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猪尊猪古称“豕”,也作“豚”,为六畜之首,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农民们辛勤劳作,憧憬着猪肥年丰的美好生活。
猪因体态浑圆、憨态可掬、性情温驯,长期深受人们喜爱,其文化意义代表着诚实质朴、富贵吉祥。
猪(豕)的形象很早就已出现。
新石器时代,人类已把野猪驯养为家猪,其时间似乎略晚于农作物大规模种植的时期。
考古发现有较大量的猪纹钵、猪形罐等器物。
1993年,在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中出土了一组九件距今六千年的猪形陶罐,它们大小不一,造型各异,有的翘嘴睁眼、有的抿嘴拱鼻、有的眯眼憨笑,生动逼真。
陶罐的口设在猪的背部,既实用,又美观。
据考证,这些猪的形象为饲养的家猪,与渔猎经济和水稻栽培共生出现。
玉握猪 汉(前206年—220年) “家和年丰——猪年生肖文化展”展品玉握猪,也称玉豕、玉豚,是汉代至南北朝墓葬中较多见的随葬品。
握猪呈方形柱状,采用“汉八刀”的雕刻方法,背部浑圆,腹部平直,一端稍尖为头,身上刻有数条凹线纹,分别表示出猪褶皱的嘴、大大的耳朵、屈曲的四肢等,寥寥几刀,造型生动,尽显时代精神。
“握”在手中,不愿逝者空手而去,寄予逝者在另一个世界活得富足的祝愿。
在原始蒙昧混沌的观念中,猪被奉为养育人的神圣之物加以崇拜。
猪圆壮肥硕、繁殖力强、生长快、肉脂多,是农耕文明出现后,人们对繁衍、多产、丰收的渴望和物化体现。
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猪龙”,是早期猪与龙的合体,体现了人们尚猪崇猪习俗的延续。
商周时期猪往往用于祭祀,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和民族中使用,猪与牛羊“三牲”合祭,一说谓之“太牢”。
汉代墓葬中握玉猪的习俗,是不希望死者空手而去,而是带着满满的“财富”。
到六朝时期,墓葬中也往往有猪或猪圈陪葬。
猪为生肖并非偶然。
从古代的“猪”崇拜,到祈获富足生活,猪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猪年主题藏品展”将于除夕与海内外观众见面,展出与猪相关的馆藏,呈现猪与中国日常生活的关联。
其展品可追溯至2000年前,重要展品包括公元6世纪的卧式猪形陶器,以及清朝的一套玉质十二生肖俑。
清中期玉十二生肖俑 1644-1911年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猪年主题藏品展”展品国内博物馆猪主题展览则早已红红火火拉开帷幕。
1月30日起,上海博物馆在其一楼大厅展出了馆藏文物青铜猪形卣,以增加新年迎新春的气氛。
这件青铜猪卣是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高14.1厘米,口径9.1厘米,由两个相背的猪首合为丰满的器身,器盖在发现时就已经缺失。
猪首双耳向上竖起,鼻子向下略卷起,还有两个鼻孔,嘴部狭长,两边角上咧。
腹下设有四个蹄足,蹄端各朝前方。
颈部两侧置如意头形桥钮,提梁亦缺失。
腹部满饰精丽的云纹,并由婉转流畅的羽状纹勾勒。
“猪丰卣满迎新春”是上海博物馆首次举办“新年展览”,以猪年为开端以后可能会作为惯例沿用,每年展示相对应的馆藏生肖文物。
青铜猪形卣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上海博物馆除青铜猪卣之外,以猪为造型的青铜器出土了不少。
如1981年湖南湘潭九华船形山出土的商代晚期猪尊,猪首饰有云雷纹,盖面、颈部、腹部以及臀下部均饰有鳞片纹,这是长江流域青铜文化中常见的一种装饰。
2000年山西侯马晋侯墓地113号墓也出土了一件猪尊,猪体硕壮,吻部略上翘,嘴角出獠牙,双耳斜耸,背脊有鬃一道,尾上卷。
盖沿有目雷纹一周,器腹两侧饰圆突的火纹,外有平凸的变形兽纹一周。
此外,《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中著录了一件春秋晚期的青铜猪形器,器身饰镂空的蟠龙纹。
2000年山西侯马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的青铜猪尊上海博物馆以猪年作为“新年展览”的开端,首都博物馆的“家和年丰——猪年生肖文化展”则是其收官之作。
从2008年起,首都博物馆连续12年以生肖文化为主题举办“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展览活动,把生肖文化与岁时节令结合起来,为观众朋友打造春节在博物馆里过年的盛宴。
灰陶带厕猪圈、陶猪、陶狗、陶鸡 汉(前206年—220年)北京市房山区顾册大队出土 “家和年丰——猪年生肖文化展”展品研究发现我国汉代农业区墓葬中出土陶猪、陶鸡、陶狗等模型器的数量,以1猪:2鸡:1狗出现的频率较高,推测这样的规模可能是当时家庭畜产的理想水平。
墓葬中模型器的数量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模拟或放大,反映出汉代“理想家园的一般模式和小康标准”。
白玉卧猪 明(1368年—1644年) 长7厘米,宽3厘米,高2.8厘米 “家和年丰——猪年生肖文化展”展品展览选取了60件(组)馆藏文物,分为“生生不息”、“风调雨顺”、“岁岁今朝”三个单元,向观众展示中国历史里多维度的猪文化,以及它带给人们最质朴的新年展望。
第一单元着重展现猪在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是平凡生活中的物质基础、财富标志,是祭奠仪式中寄予情感和希望的圣洁牺牲;第二单元通过呈现抽象化的猪的文物和图像,充分展现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背后寄托了人们追求循环生息的哲学观念和对物阜民丰的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实践;第三单元展现以生肖为主题的墓室壁画、随葬品、文玩、摆件、佩戴饰品,回顾首都博物馆12年来以岁时节令和生肖文化为主题的展览。
汉绿釉陶猪圈 “富贵猪——南京博物院藏猪文物展”展品东汉厕所猪圈 “富贵猪——南京博物院藏猪文物展”展品南京博物院从1月4日起开始展出生肖系列展之“富贵猪——南京博物院藏猪文物展”,从诗词、典故、成语里,寻找生肖猪的影子;从陶塑、瓷器、玉器、砖雕、书画、皮影、年画、剪纸、玩具、饰品、标本中,发现生肖猪的艺术形象,并讲述其中的动人故事和美丽传说。
清末皮影戏猪 “富贵猪——南京博物院藏猪文物展”展品民国墨晶小猪 “富贵猪——南京博物院藏猪文物展” 展品1月29日至3月3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推出新春文化系列展之“金猪贺岁”。
展览从家猪的驯化讲起,用200余件展品将中国数千年家猪饲养历史及衍生文化展示给观众。
观众可以在展览中慢慢品味新石器时代猪骨遗存、汉代陶猪、晋代玉猪、清代滑石猪、玛瑙猪、圆雕猪等带来的厚重历史。
清代圆雕玉猪 “金猪贺岁”展品长9.5厘米,宽5.2厘米,高6.3厘米,猪的额头上雕刻出了长长的鬃毛,以及捆绑在身体上的缚绳,背上披着带有如意纹的盖毯,虽然看起来圆润可爱、憨态可掬,表现的却应是一只野猪的形象。
类似的玉雕小件为清代的文玩用品,形象或兽或禽,一般置于案头、书架,可远观,也可上手把玩。
东汉红陶猪 “金猪贺岁”展品长29厘米,宽13厘米,重庆巫山淀粉厂出土。
汉代墓葬中常随葬有陶制的鸡、狗、猪等家畜,它们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生动地还原出当时的农家场景。
汉代朝廷与地方官员要求民众养鸡、猪以作为赡养鳏寡贫穷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