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产地和田玉虽然因新疆和田而命名,但其本身并非地域概念,而是指一类产品的名称。
中国把透闪石成份占98%以上的石头都命名为和田玉,都在国标范围内。
传统狭义范畴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以和田“子料”为代表闻名于世;广义的和田玉则指软玉(真玉),包括新疆、青海、俄罗斯、韩国、巴基斯坦、加拿大、贵州罗甸和广西大化等地出产的透闪石玉。
和田玉历史和田玉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约6000年前,原始人群已经开始使用和田玉制造生产工具,如玉斧、玉戈等。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和田玉的使用历史比翡翠要悠久得多,有9000年的历史。
在古代,和田玉是王室贵族的专属器物,乾隆皇帝更是对和田玉情有独钟。
和田玉手串的制作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包括选材、设计、切割、打磨和串珠,最终形成具有独特美感和文化价值的饰品。
选材:首先,需要选择质地细腻、色泽均匀、无瑕疵的和田玉原料。
这些原料通常来自新疆和田地区,因其高硬度、致密的质地而被誉为“玉中之王”。
设计:根据原料的形状和纹理,设计师会巧妙地设计出手串的款式,确保手串既具有观赏价值又便于佩戴。
切割:将选好的原料切割成珠子的形状,这一步需要精确的技术和经验,以确保珠子的尺寸和形状都符合设计要求。
打磨:对切割好的珠子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展现出和田玉的细腻质地。
这一步需要使用专业的打磨机和磨头等工具。
串珠:将打磨好的珠子按照设计要求串联起来,形成手串。
这一过程需要细心和耐心,以确保珠子的间隔一致,使手串看起来整齐美观。
此外,和田玉手串的制作不仅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一项艺术创作。
制作出来的手串因其独特的纹理和精湛的工艺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潜力,尤其是顶级和田玉籽料手串,因其稀有性和高品质在市场上具有极高的价值4。
和田玉文化价值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玉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
在中国古代,有“君子比德于玉”的说法,即以和田玉的特性来比作君子的德行,这种玉德观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础。
和田玉种类根据产状(产出的形状),和田玉可以分为四类:山料、山流水料、籽料和戈壁料。
山料:山上开采出来的料子,结构多,质地粗一些,但也有结构细腻油润的料子。
籽料:产自河道里,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流水的冲刷搬运,呈鹅卵石形状,细腻油润,标志性特征是毛孔。
山流水料:介于山料和籽料之间,经过了自然的搬运作用,比山料更细腻,油性稍好,但未完全形成籽料。
戈壁料:产自戈壁滩,表面有明显的风化纹。
和田玉特性和田玉的化学成分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结构特征是毛毡状结构和纤维胶质结构,硬度在6.0至6.5之间,密度是2.95到3.17,折射率是1.61。
其矿物成分主要由透闪石和阳起石组成,但含有少量的直闪石。
和田玉因其温润的质感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备受推崇。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