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后上色”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泉友们越来越喜欢美锈的泉品,一部分泉商出于利益的角度,开始对钱币的包浆“造假”。
到目前为止,古钱币“后上色”现象发展地非常快,以至于有朋友在选择泉品的时候发现到处都是染色币,而发出“钱币不能买了”的感慨。
染色的古钱币随之充斥了各大钱币交易和收藏市场。
什么所谓的“表金”大顺,红蓝锈大观等等的钱币比比皆是。
很多泉友绕过了假币,却栽在了“后上色”钱币的坑上,真可谓是防不胜防啊。
那么,对于普通泉友而言,有办法鉴别一枚钱币是否“后上色”么?“得失随缘”拍摄❖办法自然是有的。
那么,如何判断一枚钱币是否“后上色”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就是,古钱币表面为什么会形成颜色各异的包浆。
在清之前,古人是没有银行的,古人储存钱币最好的办法就是将钱币埋在地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钱币窖藏”。
由于南北方、东西边的土壤环境不一样,有的地方土壤呈酸性,还有的地方土壤是碱性的。
酸性或者碱性土壤环境就会在古钱币的表面形成各种颜色的包浆。
这些钱币表面的包浆是由土壤中存在的各种矿物质与钱币本身的铜发生反应而产生的,诸如生成化学里常说的碱式碳酸铜、氧化铜、硫化铜等化学物质。
不同类型的化学物质由于其内部分子结构的不同,对光的反射性质不同,表现出来就是我们常见的颜色各异的包浆。
在自然环境中,土壤中的酸碱性物质与钱币表面的铜发生自然化学反应的过程是漫长且稳定的(通常会经历千百年的时间)。
千百年时间的化学反应所在钱币表面形成的包浆会致密、坚硬,且颜色分布自然均匀,表现出来就是不同颜色之间的过渡是自然且柔和的。
那现在的人造包浆是怎样产生的呢?现在的人造包浆呈现的特点和自然包浆一样么?“得失随缘”拍摄最是一年春好处我们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现代的人造包浆其实与自然环境在钱币表面形成包浆的原理类似,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让化学药剂与钱币表面的铜发生反应,产生相应的化学物质。
人造包浆实际上就是人工模仿的外部土壤(水)环境。
不同的地方是,现代人造包浆用的药剂的酸碱度要大大多于自然环境,现代的清洗过程,会加速钱币表面的铜与化学药剂的反应过程,从而形成的包浆仅仅会是钱币表面薄薄的一层,并不致密。
其二,由于化学药剂的暴力催化,钱币表面颜色各异的包浆形成的时间过短,不同颜色包浆之间的色彩过度也很生涩,没有长年累月化学反应所生成包浆那样,不同颜色之间柔和的过度特征。
因此,可以回答第二个问题就是,自然环境下千百年形成的包浆与人造包浆有着极大的不同。
第一方面就是自然包浆致密且坚硬,而人造包浆由于形成的时间短,钱币表面的包浆薄,且容易被剥落;第二方面的差别体现在不同颜色之间的色彩过度上。
自然包浆的色彩过度柔和且温润,人造包浆的不同色彩之间颜色过度生涩。
Valentine's Day友“乡长”拍摄❖了解了自然包浆,以及人造锈的不同形成过程,我们也知道了两种不同包浆之间的差别。
因此,在泉友收藏钱币的过程中,泉友们还需要擦亮眼睛,筛掉那些人造包浆钱币,避免自己被不知不觉割韭菜。
愿收藏市场多一些真诚,少一些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