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凝土行业深耕细作三十载春秋,老砼人不仅亲身经历了无数工程项目的辉煌成就与遗憾挫败,更亲眼目睹了混凝土技术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日新月异之变迁。
在这漫长的岁月积淀中,老砼人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实践经验与人生智慧。
今天,小编特此整理出老砼人三十年间精心提炼的13条宝贵教训,旨在与业界同仁共勉,希望能为大家的职业生涯带来灵感与助益,共同推动混凝土行业的蓬勃发展。
第一条:水泥用量需适中,过多易裂需警惕 在某项工程中,施工团队对原有建筑进行了接建作业,具体从第8层开始实施。
该工程的混凝土施工主要集中在剪力墙部分,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为C40。
然而,在拆模后,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墙面上出现了一系列竖向裂缝。
这些裂缝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每隔大约1.5米至1.8米的距离就有一条竖向裂缝,如同精心测量的刻度一般。
裂缝的形状特征为两头尖锐,中间较宽,最宽处达到了约0.2毫米至0.3毫米的宽度。
更为严重的是,个别裂缝甚至贯穿了整个墙面,形成了贯通裂缝,这无疑给工程的安全性带来了隐患。
尽管出现了这些裂缝问题,但混凝土的强度测试结果却显示,其强度均达到了设计要求,甚至部分区域的强度还满足了更高一级的C45标准。
这一矛盾的现象使得施工团队和设计师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急需找出裂缝产生的真正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
★原因分析: ①首要原因是混凝土配合比中水泥的用量偏大,导致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自收缩,进而产生了拉裂。
②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剪力墙的设计中箍筋的数量偏少,且间距过大,这降低了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③此外,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也存在不足,未能有效地控制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防止措施: 在确保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前提下,我们应尽量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减少水泥的用量。
通过科学的配比设计,我们可以降低混凝土的自收缩性,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针对剪力墙的设计,我们建议增加箍筋的用量,并适当缩小箍筋的间距。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剪力墙的抗裂性能,增强其对外部荷载和内部应力的抵抗能力。
在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中,我们应特别加强湿养护。
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1N/mm2时,我们可以先使模板短暂脱离混凝土,然后再将其合上,继续进行养护,直至最后拆模。
这样的操作步骤可以确保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保持足够的湿度,有效防止因干缩而引起的裂缝扩大。
同时,我们还应密切关注混凝土的养护环境,确保其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养护,以达到最佳的养护效果。
第二条:试件制作需规范,否则强度难评判 在某工程项目中,混凝土试件的强度测试结果出现了显著的不稳定性,表现出忽高忽低的波动趋势,且试件之间的强度离差异常偏大。
基于这种情况,混凝土强度的评定结果被判为不合格,这无疑给工程进度和质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同一时间段内,对于同一施工部位且采用相同配合比的其他工地,其混凝土试件的强度评定却全部为合格,并且试件之间的强度离差也相对较小。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搅拌站迅速与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取得了联系,双方决定共同对这一异常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原因分析: ①施工单位在混凝土试模的选择上存在明显疏漏。
他们所采用的试模质量不达标,尺寸误差偏大,部分试模的对角线误差甚至超过了3mm的允许范围。
这种试模的缺陷直接导致了试件在制作过程中的尺寸不准确,进而影响了试件强度的测试结果。
②混凝土试件的制作过程也存在问题。
制作人员未能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导致试件表面粗糙,存在缺棱掉角等明显缺陷。
这些制作上的不规范不仅影响了试件的美观度,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试件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③由于试件本身存在上述诸多质量问题,当其在压力机上进行强度测试时,受压面积无法达到标准要求,试件出现局部受压的情况。
这种不均匀的受力状态进一步导致了试件强度的测试结果偏低,无法满足工程质量的实际需求。
★防止措施: ①针对施工单位试验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我们强烈建议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
通过培训,使试验人员深入学习和掌握混凝土试验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他们在试件制作和测试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循标准要求,提高试件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②对于施工单位所采用的混凝土试模,我们进行了全面的质量评估。
针对存在尺寸误差偏大、对角线误差超标等质量问题的试模,我们坚决建议施工单位进行更换。
同时,对新采用的试模,我们要求施工单位加强质量检测,确保试模的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
对于任何达不到标准要求的试模,我们坚决反对使用,以确保混凝土试件的制作质量。
第三条:气泡问题需重视,影响观瞻需处理 在某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当施工至首层的梁、板、柱部位时,采用了C30等级的混凝土。
然而,在混凝土拆模后,检查发现墙板和柱的混凝土表面出现了众多大小不一的气泡。
尽管混凝土的强度均能满足设计要求,但这些气泡无疑对工程的外观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施工单位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对气泡较大的部分进行了细致的修补工作,以期恢复混凝土表面的平整与美观。
★原因分析: ①外加剂中引气成分的含量偏高,这是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气泡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施工人员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振捣时间明显不足,且未能正确掌握振动棒“快插慢拔”的振捣技巧,这也对气泡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投料过多,部分气泡无法顺利浮至混凝土表面而滞留其中,最终形成了我们所见的气泡问题。
★防止措施: ①对外加剂的配方进行重新调整,减少引气组分的含量,并适当添加消泡剂,以降低混凝土表面产生气泡的风险。
②加强对混凝土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确保他们在浇筑混凝土时能够熟练掌握正确的振捣技巧和时间,从而有效避免气泡的产生。
第四条:不同等级水泥和粉煤灰,严禁混用需牢记 在某搅拌站的生产流程中,发生了一起因粉煤灰等级临时更换而导致混凝土性能波动的案例。
该搅拌站负责生产C30等级的基础混凝土,基础的总浇筑方量达到了2100立方米,厚度设计为1.1米,显然这属于大体积基础混凝土的范畴。
然而,在生产进行到一半的关键时刻,搅拌站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粉煤灰料仓的储备告急。
为了迅速解决这一“燃眉之急”,搅拌站不得不做出临时调整,从其他电厂紧急调配了一车Ⅲ级粉煤灰来替代原本一直使用的Ⅱ级粉煤灰。
尽管这一举措确保了生产的连续性,但遗憾的是,施工完成后的第二天,现场检查发现使用Ⅲ级粉煤灰生产的混凝土强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而且这部分混凝土的颜色也与其他使用Ⅱ级粉煤灰生产的混凝土存在显著的差异,深浅不一,这无疑给工程的整体质量蒙上了一层阴影。
针对这一突发情况,我们迅速向施工单位提出了专业的处理建议:首先,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工作,特别是针对地下大体积混凝土,应严格按照CTBJ146标准进行验收,并将验收期设定为90天,以确保混凝土的性能能够充分稳定并达到设计要求。
同时,我们也提醒施工单位在未来的生产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原材料的储备和管理,避免类似因材料临时更换而导致的质量问题再次发生。
★原因分析: 在混凝土的生产与浇筑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同一工程部位的混凝土,其原材料必须保持一致,特别是水泥和粉煤灰这两种关键材料。
除了水泥不能混用不同等级外,粉煤灰也同样不能混用不同厂家和不同等级的产品。
这是因为,不同厂家的粉煤灰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