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我们生活的社区中,出现了一些小型的社区咖啡店。
在充满柴米油盐气息的居民楼下,在巷口的大树旁,这些小小的咖啡店没有华丽的装潢,也没有显眼的招牌,却散发着温暖和治愈的气息,给社区的人们打造了一个接近彼此的空间。
让大家在熟悉的环境中,与日日相见却不曾开口的人们聊聊彼此的生活。
社区咖啡店服务于社区,依托咖啡建立起连接人、情感和文化的桥梁。
在少年路旁的一间“草厦子”,就有两个年轻人开了这样一家社区咖啡店。
“想把这家店做成像是楼下的小面馆一样。
”店主说道。
咖啡店名为pasf cafe,选址时特意选在了光明社区小广场旁边,广场上时常有附近的街坊邻里遛弯闲聊。
“如果能让邻居们都来尝尝我的咖啡,想想都不错。
”此时此刻,比起豆子的华丽风味或特调的精致上镜,街坊邻居们的一次偶然光顾,更能让店主高兴半天。
相比动辄几十元的咖啡,pasf cafe个位数的起价显然更符合社区咖啡的定位。
当买杯咖啡简单得像下楼买杯豆浆时,这个场所就会慢慢变成“社区里的会客厅”,沾染了市井气的咖啡馆一改原本的高冷气质,变得更加亲民,用极具人情味的特质连接起了附近的居民。
在社区居住的退休职工老王很中意这里的烟火气。
他喜欢坐在户外阳棚下的凳子上,看着少年路两旁浓荫匝地的树木和缓缓驶过的车辆,或是去近旁的小广场,跟街坊邻居拉拉呱、打打牌,阳光、微风和着咖啡淡淡的香气,让他感觉很舒服。
老王喜欢点一杯最基础的美式咖啡,自带一杯红茶,换着喝。
他说:“我是威海人,家里很多好茶,但我还是经常来这点杯美式咖啡,就是图个轻松惬意,也给自己找个下楼的理由。
”不在繁华地段,也没有盛装打扮,社区咖啡店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和自由开放的空间,让更多周边的居民能够在这一方小天地里,享片刻悠游。
也许不够精致、不够完美,但这些藏匿于社区烟火气里的第三空间,有着生活最真实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