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与官窑类似,哥窑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也有开片。
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章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
”哥窑和龙泉窑都在今天的浙江龙泉县,南宋时有兄弟两个人,老大叫章生一,老二叫章生二,各主一窑烧造,哥哥烧的叫哥窑,弟弟烧的叫龙泉窑。
这是嘉靖时期的一种说法。
哥窑特征金丝铁线是它的典型特征。
南宋哥窑鱼耳炉“金丝”:细碎的开片,呈黄色。
南宋哥窑贯耳瓶“铁线”:大块的开片,呈黑色。
“金丝铁线”在古代还称之为“文武片”,指的是开片的大小。
金丝铁线实际上是陶瓷烧造中的缺陷美。
在烧造过程中,由于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以瓷器出窑以后,釉就会开裂。
(一个瓷器出窑的时候,釉面炸裂的声音可以听得非常清楚,而后的时间也会陆陆续续的出现釉面炸开的声音。
)哥窑能够呈现金丝铁线,原因就是它要炸两年。
当它出窑冷却以后,过去直接搁入炭黑水,现在直接搁进墨汁里,拿出来之后,瓷器就形成大块的黑开片,非常清晰。
很细小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
所以就搁在那,时间长了,气体进去以后会氧化成黄色的。
金丝铁线由此形成,是属于时间造成的。
清代《处州府志》记载:“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圾碎,亦冠绝当世。
”讲述哥窑以细小的开片冠绝当世。
哥窑的这种缺陷被文人赋予了一种美的追求,叫缺陷美。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旧色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曹昭是松江人(今上海市郊区),《格古要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关于古董的文献,在明初成书。
哥窑的最早记载是在元末明初,元末孔齐《静斋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
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器,不可不细辨也。
”“已未冬”: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
孔奇认为,哥窑是元代晚期出现的仿品。
(但是元代尚白、蓝,且元人喜欢金戈铁马、驰骋千里的感觉,不喜欢宋人小桥流水的意境。
)南宋哥窑葵口瓶一般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
官窑和哥窑同属官窑中的青瓷系统,以釉色和开片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既要有釉色的美丽,又要有开片的美丽,以双重标准作为该艺术表现的准则。
官窑和哥窑代表着宋代官方最高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