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途的牵挂:制氧机与代际间的健康对话当冬日的寒风携着归家的渴望,我踏上了那趟熟悉的列车,心中满是对家的温暖憧憬。
踏入家门的那一刻,映入眼帘的却是院子一隅静静躺着的制氧机、雾化机与电动吸痰器,它们似乎成了这个冬日里最不应景的风景画,默默诉说着一个关于健康与代际沟通的故事。
(南方周末记者 庞礴图,定格了这一瞬间)下车的匆忙,出站的人流,一切喧嚣都在我视线捕捉到母亲身影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那熟悉的橘黄色羽绒服,帽兜里探出的卷发,如同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正大步流星地向出站口迈进。
这份热切并未换来即时的相认,我们的擦肩而过,如同两条平行线,在短暂的交错后继续前行。
直到我大声呼唤,母亲才恍然回神,干咳声中夹杂着岁月的痕迹,我们再次陷入了那段视频聊天中已显老套的对话。
“妈,您这咳嗽是不是新冠留下的后遗症?得去看看医生,开点止咳药,家里还有雾化机呢。
”我焦急地提议。
“哪有什么后遗症,冬天咳嗽老毛病了。
”母亲的语气中带着几分不以为意。
“可这都好几年了,更得重视啊!”我坚持着。
“一直都这样,习惯就好了。
”母亲的回答,总是如此轻描淡写,仿佛将我的担忧一并拂去。
这样的对话,仿佛成了我们之间的某种仪式,每一次的提出与驳回,都是代际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这场关于健康的拉锯战中,我们各自坚守着立场,一方是科学的理性,一方是经验的固执,两者相遇,往往只能以一方妥协告终。
腊月二十八的夜晚,家的温馨驱散了旅途的疲惫。
次日清晨,当我推开窗,映入眼帘的不仅是冬日的晨光,还有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医疗设备。
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是被时间遗忘的守护者,等待着或许永远不会到来的使命。
我试图将它们搬回屋内,却遭到了父亲的阻拦:“放那儿吧,我用不着。
”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设备的争执,更是两代人对健康观念、对生命态度的深刻分歧。
父亲那句“我还年轻”,不仅仅是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信,更是对传统观念中“强者无需辅助”的坚持。
而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却总想在他们的健康问题上“指手画脚”,试图用科学的武器为他们筑起一道防线。
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我并非一无所获。
至少,那一粒泰诺,成为了我们之间少有的共识。
当母亲在高烧中服下那粒药,我仿佛看到了科学之光穿透了固执的阴霾,照亮了彼此的心房。
但随之而来的,是她对隔离建议的拒绝,以及那只在她身旁欢快跳跃的猫咪,它们共同编织了一幅温馨而又复杂的画面。
我开始反思,或许,真正的关心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更是要理解并尊重对方的选择。
在健康这个领域里,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医生,而代际间的沟通,更需要的是耐心、理解和包容。
于是,我放下了心中的执念,学会了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父母以自己的方式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窗外,猫咪依旧在围观我写稿,它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无辜。
我想,这或许就是生活最美好的样子——在相互的陪伴与理解中,共同前行,无论风雨,无论疾病,都能携手走过每一个冬天,迎接春天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