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 妃(贵州)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各种会议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历次全国代表大会。
党代会在会场布置上大多有这样的特点:主席台背景幕布正中间高悬着中国共产党党徽,党徽两侧对称斜插着10面红旗,显得庄严肃穆、简洁大方。
但历次党代会在布置的细节上又有一些不同,从这些细节变化上,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党徽党旗在百年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建党初期,会场隐蔽简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会议期间,会场闯入了一名陌生男子,导致会议中断。
为了保障会议的顺利召开和代表们的人身安全,与会人员立即着手销毁相关会议资料,并将会场转移到了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
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迫于当时的形势,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处于秘密活动的状态。
党内的会议基本都选择在党员或者其亲戚的家里秘密召开,参会人员都必须乔装打扮,通过改变着装、口音、发型等方式来掩饰身份以保障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会场布置因必须保证隐秘而显得极为简陋,很多时候也没有条件和时间提前布置,因此,在早期党代会会场的布置上都没有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或者共产主义的元素。
描绘中共一大情景的油画《开天辟地》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年轻的共产党人还没来得及思考一个崭新的革命党应该用什么样的徽标、旗帜来代表自己,加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安排,因而党的旗帜要与共产国际的旗帜,也就是列宁创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旗帜一致。
由于当时俄共(布)没有独立的旗帜,于是早期去苏俄留过学的共产党人学习借鉴了苏俄以及后来共产国际的旗帜,也就是“镰刀锤头旗”。
建党后的几年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处于秘密的状态,不久后,按照共产国际和孙中山先生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国共联合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要求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了党内合作。
在国共合作期间,出于形势的需要,共产党在组织工人罢工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活动中,一直使用的是象征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没有单独研究、具体确定能够表明自己政治主张的独有旗帜。
在为数不多的出现中国共产党旗帜的场合,各地党组织依然沿用了 “镰刀锤头旗”,而且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定,这些旗帜的形制也各不相同。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以“清党”为名,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当时武汉国民政府基本上还是革命政府,因此除了武汉,全国已经没有既安全又有条件的场所来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了。
此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得到了武汉国民政府的支持保护,得以顺利召开。
会议召开前,相对安全的环境和充足的准备时间,让会议的组织者有了布置会场的条件。
因此,中共五大成为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前布置会场并设计会场背景的全国代表大会。
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会议还特意邀请了汪精卫、徐谦等国民党高层人士参会。
在会场布置上,特意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双方的元素。
主席台背景墙中间竖排悬挂了3幅人像,马克思居上,列宁居中,孙中山居下。
在3幅人像的右侧悬挂着中国国民党党旗,左侧则悬挂着红底印有镰刀锤头的旗帜,代表共产党。
在俄罗斯档案馆中发现的中共五大照片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及其他场合多次强调要抛弃国民党的旗帜,打共产党自己的旗帜,并多次写信给中央反映这件事,但仍然没能彻底改变当时的情况。
直到1927年9月,在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中,中国共产党首次打出了象征工农革命军的镰刀斧头旗。
毛泽东在《西江月·秋收起义》中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这面旗子是由何长工、杨立三、陈树华3人共同设计的。
旗底是象征革命的红色,旗帜中央是一个金黄色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角星中间是黑色的镰刀斧头图案,白色旗杆套上书写着“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
自此,我党我军有了自己的旗帜。
在此后的多次会议会场布置中,都用这面旗帜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工农革命军。
由于国内政治局势的极端恶劣,中共六大不得不移至苏联召开。
1928年6月至7月,代表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抵达莫斯科,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六大不再突出国民党的元素,而是更加关注自身和共产国际的元素。
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镰刀斧头旗被置于会场的中心位置,马克思和列宁的画像分别置于旗帜下方左右两侧,与镰刀斧头旗平行放置。
此次会议之后,只要条件允许、时间充足、相对安全,党内大小会议会场的布置,基本都会沿用这样的会场布置:在会场主席台背景墙正中间放置镰刀斧头旗和马克思、列宁等人的画像。
但此时中共中央并没有以正式文件或通知的形式规定镰刀斧头旗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旗。
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党的主要任务就是革命和战争,因此并没有严格地将党旗和军旗区分开,尤其是各级地方组织,对旗帜的认识更是模糊,都是按照自己的认识来制作旗帜,导致了全国各地党组织打出来的旗帜标准不一、形态各异。
在会场布置上,虽然有条件的会场都会提前悬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的画像和镰刀斧头旗,但几者之间的位置并不固定,放置较为随意,如古田会议、赣南会议、猴场会议等布置都不尽相同。
中共七大召开后,会场布置变化为了中共七大的顺利召开,1939年,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开始筹建,1942年底竣工。
中共七大召开前,各地代表纷纷来信,询问中共中央关于党旗的式样等问题。
党旗党歌的事宜,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为此,中共中央成立了党旗党歌委员会,全面负责党旗党歌相关事宜。
在发布党旗式样征集通知后,委员会很快收到了从各地寄来的设计手稿。
手稿不尽相同,但都饱含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深厚感情。
总体来看,来稿图样基本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色调,红色是革命的颜色,黄色是太阳光芒的颜色。
旗帜图案上,以镰刀、锤头、五角星、齿轮、枪矛等元素出现最多,但位置和大小都不相同,代表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194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会议,会上正式确定了党旗的统一式样,包括旗子的宽阔比定为三比二,这一比例一直沿用至今。
旗帜左角上是斧头镰刀,规定中特别强调,为了与联共(布)的旗帜区分开来,去掉旗帜上的五角星。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中国共产党党旗式样所作出的“斧头镰刀”的决定,但在中共七大会场上及在此前后各抗日根据地所出现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图案,基本上都统一于“锤头镰刀”图案,已经鲜见“斧头镰刀”图案。
红色旗面、黄色铁锤和镰刀组成的图案,构成了党旗的基本框架,这种基本式样一直沿用至今。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召开。
当参会代表们走进会场时,都被庄严肃穆的会场布置震撼了。
主席台背景墙正中间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而不再悬挂共产国际领导人的画像。
两位领导人画像的两边,分别插着3面鲜红的、有锤头镰刀图案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大会后期及闭幕时,考虑到一些其他的因素,主席台背景幕布中间再次悬挂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画像,并列放置。
中共七大会场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场的变化,必然会影响会场布置。
这次会议没有延续中共七大的会场布置模式,主席台后面没有悬挂任何旗帜和画像,也没有设置代表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元素,而是并排放置了十盆棕榈树盆栽,简约而有生机。
1958年,为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党中央指示修建万人大礼堂。
1959年9月,人民大会堂建成并投入使用。
此时,有人提出了一个崭新的会场布置方案:背景墙中央悬挂国徽,为突出10周年庆典,在国徽的两边各布置了5面红旗,共计10面,也能代表十全十美。
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多次视察会场后,都对会场布置非常满意。
于是,这种会场布置模式被借鉴到了党代会的会场上,中共九大、十大和十一大等会场都保留了两边的10面红旗,只是把主席台背景墙中间的国徽换成了领袖的画像。
中共九大、十大悬挂的是毛泽东的画像。
中共十一大召开前,毛泽东逝世,华国锋任中共中央主席,因此中共十一大会场主席台背景并列悬挂的是毛泽东和华国锋的画像。
领袖画像加10面红旗的搭配逐渐成为之后党的会议会场主要布置要素,一直延续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中共十二大召开,会场悬挂党徽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在会场布置上,主席台背景墙正中间不再悬挂任何国内或国际领袖的画像,而是悬挂了由金黄色镰刀锤头组成的中国共产党党徽,在党徽两边保留了10面红旗的布置。
中共十二大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悬挂中国共产党党徽的全国代表大会,也是第一次将党徽与10面红旗搭配使用的大会。
此后,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主席台背景墙布置都沿用了中共十二大会场布置的式样,只对一些细节进行了调整。
中共十二大的这种会场布置一直被沿用下来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主席台后方幕布中间同样悬挂了金黄色的党徽,但党徽的式样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党徽图案中的镰刀手柄从原来的方形改为了圆形。
这种变化一是为了看起来更加美观,二是为了与其他国家共产党旗帜上的图案区分开来。
1996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徽党旗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总结多年制作使用经验,对党旗的尺寸进一步明确,对何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党徽党旗也进行了严格规定,还附加了关于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的制法说明。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在通过的党章中增加了“党徽党旗”一章,这对于发挥党徽党旗的感召力,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2021年6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徽党旗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党徽党旗的规格和使用上升到条例的形式,并针对党徽党旗在多年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形成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参照国徽国旗的使用情况,对党徽党旗的使用作出严格规定。
《条例》对党内重要会议的会场布置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在显著位置悬挂党徽,并在党徽两侧各布置5面红旗;召开党的中央和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在显著位置悬挂党徽;党的基层委员会召开党员大会或者党员代表大会,根据需要可以悬挂党徽。
自此,党内重要会议的会场布置有了严格的规范。
(选编自《党史纵览》2023年第十二期,略有改动)责编:徐嘉校对:吴玫审核:董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