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和镇,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位于白云区的中部,东临黄埔区,南连天河区,西接人和镇、均禾街道、嘉禾街道,北与钟落潭镇相邻。
总面积164.62平方千米。
清代,设都司堡图甲建置,太和隶属番禺县慕德里司赤运堡管辖。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废清朝旧制,番禺县设区、乡、保、甲建置,太和设乡公所,属第六区管辖。
1950年5月,番禺县划分八个行政区,太和乡属第八区管辖。
成立太和乡人民政府,下辖谢沙、大田、和龙等三个联村,同时取销保甲制。
1987年,白云区成立,原太和公所也更名为太和镇,同时将原属该所的龙归片区7个乡划出成立龙归镇。
2004年,原太和镇、龙归镇合并为现在的太和镇。
2020年7月,白云区区划调整,太和镇一分为三,新设立龙归街和大源街,并正式揭牌成立。
历史沿革清代,设都司堡图甲建置,太和隶属番禺县慕德里司赤运堡管辖。
鸦片战争前后,民间大兴“社学”。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太和地区始建“联升社学”和“钟镛社学”。
社学建立后,推选有名望的绅耆为理事,为邻里排解纠纷,缉拿盗贼,维护地方治安,使百姓安居乐业,成为民间自治机构。
清咸丰六年(1856年),谢家庄谢世恩在东平公社创立“团练仁善总局”,辖内设约,“社学”与“约”的设置,加上联升、钟镛两社合盟,加强了地方自治。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番禺县在江村设“十八社公局"辖禺北地区十八个社学,社学辖约,纳入了官辖民治范畴。
民国初期,仍沿袭清末建制。
民国八年(1919年),联升、钟镛两社社民捐资在石湖镇龙圩建“两社公所”管辖二社民事。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废清朝旧制,番禺县设区、乡、保、甲建置,太和设乡公所,属第六区管辖。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七月五日,太和建镇,各自然村置乡,下设联保和保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撤镇,恢复乡的建制,至1949年10月。
1949年10月13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到太和。
粤赣湘边纵队三支队第六团进驻太和。
同年11月15日,颁发《日日命令》,成立筹委会,接管太和乡公所。
1950年5月,番禺县划分八个行政区,太和乡属第八区管辖。
由粤赣湘边纵队文工团派员到太和乡开展建政工作,成立太和乡人民政府,下辖谢沙、大田、和龙等三个联村,同时取销保甲制。
1953年2月,番禺县将原八个行政区划分为十二个行政区。
太和乡改为十一区,区政府设在联升社学。
联村改为基层乡。
1955年10月11日,十一区易名太和区,区政府设在联益米机。
1957年4月,番禺县撤区建大乡,成立乡人民委员会,同时,析龙虎塘、中和、罗村乡等并入竹料乡;白沙、金汉、良田乡合并为良田乡;析南元、夏良、北柏乡等设龙归乡管治。
1957年7月,太和乡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全乡成立了2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1月,番禺县将禺北地区划归广州市郊区管辖。
八月,原嘉禾乡的东平社、长新社划入太和乡;析同和、贤庄两社划归沙河乡。
龙归乡与太和乡合并,同年8月26日,成立太和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原高级社改称为营。
1958年12月10日,太和公社曾划归广北县,因广北县未经国家政务院批准,不久后撤销。
1959年4月,太和公社重归广州市郊区管辖。
1960年5月,广州市撤销郊区,把原郊区部分区域划入海珠区、荔湾区、东山区和越秀区管辖,其余分成四个相当于区一级的人民公社(黄埔公社,江村公社、芳村公社和良田公社),太和属良田公社。
6月,原萝岗公社的兴丰、穗丰划入太和公社管辖。
行政营改称为大队。
7月,江村、黄埔、芳村三个公社改为区级机构,良田公社并入江村区,太和公社属江村区管辖。
1961年8月,析龙归地区划入三元里公社管辖。
1962年5月,黄埔、芳村、江村三个区合并,再次成立广州市郊区,太和公社重归广州郊区管辖。
1967年1月,因“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管理机制停止运作,成立临时生产指挥部。
1968年4月,更名为前进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
1973年1月,恢复“太和"称谓。
1976年9月,撤销革命委员会,恢复太和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1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改称太和区,下辖南岭、元下、南村、夏良等19个基层乡。
区设区公所。
1987年,白云区成立,原太和公所也更名为太和镇,同时将原属该所的龙归片区7个乡划出成立龙归镇。
2004年,原太和镇、龙归镇合并为现在的太和镇。
2020年7月,白云区区划调整,太和镇一分为三,新设立龙归街和大源街,并正式揭牌成立。
行政区划截至2020年7月,太和镇辖辖3个社区和1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白云区朝亮南路22号。
太和镇行政区划珊社区 、联升社区 、丰泰社区 、兴丰村 、穗丰村、和龙村 、草庄村 、谢家庄村 、头陂村 、田心村、沙亭村 、营溪村 、大沥村 、白山村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太和镇位于白云区的中部,东临黄埔区,南连天河区,西接人和镇、均禾街、嘉禾街,北与钟落潭镇相邻。
总面积164.6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太和镇地势东高西低,自东向西倾斜,座落在头陂村东面的帽峰山,横跨太和、良田两镇,海拔534.9米,在西南部有黄葛窝顶山,海拔405米,造箭山海拔404米,南山海拔400米,大竿嶂海拔400米,良洞岗海拔390米,土帽山海拔337.8米,金鸡楼海拔324米。
穗丰村农田处海拔90至100米,石船溪石寨坡落差达40米,平原农田海拔10至13米。
水文太和镇的丘陵山地,形成了四条峪洞谷地;头陂洞、罗布洞、白山洞、大源洞,各洞汇集泉水成溪流。
气候太和镇处北回归线之南,距北回归线太平场标志塔仅2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霜期短,无霜期长,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交通太和镇境内有省道S115、S116;国道G105;广州南二环高速G1508、京港澳高速G4、从化—黄埔高速等公路和广州地铁14号线太和站、夏良站以及地铁3号线龙归站。
历史文化地名由来清道光十七年,岁次丁酉(1837年)石湖营(营溪)的关朝亮、谢家庄的谢大来、上南村的汤朝辅,多次商议,决定在望岗岭脚,创设一圩。
传说他们曾往谢家庄北帝庙康元帅菩萨前卜吉,乩云:“此地太旺,唯和气自可生财。
"众人认为时俱地利人和,故取名为“太和市”。
可见因建圩而得名,是“太和"地名之始,一直沿用至今。
饮食习惯太和镇有太和烧鸡、传承多年的客家豆腐、酱菜等传统饮食。
风景名胜太和自然风景优美迷人,经广东省林业局批准的省级森林公园——帽峰山森林公园位于该镇东北部。
公园总面积66.7平方公里。
帽峰山主峰海拔534.9米,为羊城老八区最高峰,形似竹帽,因此得名。
公园内有铜锣湾水库、沙田水库、和龙水库,还有较小的水库星罗棋布。
土壤肥沃,植物种群丰富,公园内共有植物179科569属875种,国家保护植物9种。
帽峰山森林公园游览区分为9个功能区、25个景区,具有气候宜人的森林旅游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