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语姐的公号,写的是一件很小的一件事,说她最近搬家,每次回公婆家,都会带一些行李过去,一点一点的搬。
这周五,他们也是一样,先带一些行李回浦东家,然后陪孩子去买鞋子,买完鞋子就再回另外的浦西家。
回到浦东家,婆婆说已经把之前他们运过来的被子洗晒干净了,让他们收拾好。
语姐表示已经累了,想休息一会,表示等有精力了再收拾,而语姐老公还是去收拾了,好好的收拾着,结果发现袋子破了一个洞,这意味着又要倒出来,重新收拾了。
而孩子的爷爷帮孙子收拾行李,一件一件地去问孙子带不带,结果在看书的孙子越来越不耐烦了,甚至不搭理爷爷了。
孩子爸爸看到了,再加上收拾被子不顺利,来气了,看到孩子这样对爷爷,心里一下子来气了,大声凶孩子说“你自己的衣服不收拾,爷爷帮你,你再干什么?!”孩子回他爸爸说“我是来放东西的,一会还要出去买鞋子,不是来收拾东西的。
”如果是普通家庭,肯定又是一场鸡飞蛋打的场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委屈。
不过,有语姐在,是不会的。
她会理清楚每个人自己的情绪,不被情绪绑架。
最后大家释怀,不忘初心,该干嘛干嘛。
看着这些文字,画面感不要太强了。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类似场景了。
我想到我的婆婆。
昨天晚上下班回家,吃完饭,我洗完碗,她在我旁边说“碗又要消毒了。
明天再消毒了。
”反正我觉得也可以,加上,我真的不想今晚把全部的碗洗了,抹干消毒。
婆婆这么说,我也乐意。
洗完这次吃饭的碗,我走出厨房,一边和大儿子聊天,一边做芒果奶昔,打算等下一边喝奶昔,一边看看书。
家婆回到厨房,看到我没有消毒,似乎有点情绪了。
出来一下又走回房间,一会又出来了,然后说要洗碗消毒。
我没出声,她要洗就洗吧。
反正我不想洗。
如果她不想洗,也是可以的。
反正活迟早也是我们干的。
明显感觉到她自己在生闷气了。
估计是她也不想她来洗碗消毒,但是又觉得要洗碗消毒。
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想和她说“你不想洗就不要洗了,又不是一定要今晚消毒的。
如果要洗,就不要自己生闷气了。
”不过,我还是没有出声。
她就是想我说,你歇着,我来洗吧。
但是我就不想呀。
我每次都很反感这种间接叫我做事情的方式,虽然直接叫我,我也反感。
我喜欢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干活。
很快,她洗完碗了。
准备拿干毛巾擦干碗。
脾气也开始渐显了。
这时,我说,你放下出来喝芒果奶昔吧。
等下我来抹干放消毒柜。
于是,她很开心地说“那就等你抹的咯,我先歇一下先。
嗯,奶昔真好喝。
”我曾经就和她说过“如果你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做,也没有人说一定要你做,或者一定要做。
如果决定做,就不要觉得自己又很委屈,生闷气。
”你有没有发现,在生活中,很多类似的事情发生?你能认识并处理好自己的这种情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