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绥宁分站通讯员 龙宪智报道岁寒犹知春意暖,脱贫更觉党恩深。
走进冬日的绥宁县古镇寨市,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一排排新楼房整齐有序,一个个产业基地生机盎然……盘点2016,一件件扶贫实事、一桩桩惠民好事、一幅幅脱贫美景、一张张幸福笑脸,让人真切感受到古镇寨市扶贫开发带来的喜人变化。
2016年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战略部署的关键一年,精准扶贫的攻坚之年,社会扶贫的创新之年,“十三五”规划的起步之年。
该乡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减少贫困人口、减少致贫因素”这一开发扶贫目标,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文化扶贫、旅游扶贫,各项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全民会战挖穷根,三足鼎立托起富民梦。
产业扶贫:共享绿色财富产业扶贫是农村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动特色产业带或产业群形成的生力军。
在绥宁县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寨市苗族侗族乡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产业为依靠,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绿色产业扶贫,让300多贫困户1300多位贫困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省政协主席李微微在龙文琼(左一)的陪同下,考察生态种植基地 龙文琼是寨市乡马田村人,是绥宁县第一个经营生态农庄的带头人。
她投资3000多万元开办了金水湾生态休闲山庄,成立了金水湾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依托独特的生态农业环境,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生态农业生产基地,采取入股分红、租赁反包、招聘用工等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农业。
主要经营东山花猪、土鸡、土鸭、稻花鱼等禽畜水产品,以及东山茶油、东山红提、青钱柳茶、原生态大米等农副产品,共经营五大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金水湾生态山庄着力与侗族文化深度融合,以酒店服务业为依托,致力开展乡村旅游业,已解决了400多位贫困农民的出路问题,走出一条精准扶贫新路,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扶贫范本。
多年的打拼,真心为贫困群众谋出路。
龙文琼经营的生态休闲山庄被评为湖南省五星级生态农庄。
2016年12月,她被县委、县政府被为全县产业扶贫带头人,并当选邵阳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
依托绿水青山,让绿色食品真正“绿色”、有机产品真正“有机”,才能打造脱贫致富的绿色生态产业。
金水湾生态休闲山庄饲养的东山花猪 近日,记者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来到寨市乡江背、西河村金水湾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生猪养殖小区和绿色蔬菜种植基地。
放眼望去,4栋蓝色屋顶的圈舍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坳间。
正在给猪喂“有机餐”的贫困户,脸上洋溢着笑容。
“东山花猪养殖是猪肉安全的第一车间 。
我们合作社统一用有机饲料喂养猪,饲养的土猪“土”味足,销路好。
”刚刚卖掉了第一批猪,拿到2万多元现金的龙开金对记者说:“我对摘掉贫困帽充满了信心。
” 金水湾生态休闲山庄野外放养的土鸡、土鸭 地处黄桑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赤板村、黄桑村、潭泥村和上堡村,离县城50多公里,是“十二五”省定贫困村。
这些村由于没有形成支柱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才2800元。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主战场。
如何依托绿水青山,打造脱贫的大产业?关键是要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依托农民合作社这一载体,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大力发展西红柿、茄子等反季节蔬菜,由合作社统一种苗、耕种、销售等,种植规模由最初的1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720多亩,每年创收达280多万亩,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寨市乡有大量的山地,素有种植茯苓的传统。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该乡的茯苓产业得到了健康发展,种植户一度发展了120多家、15000多窖,在九龙大道形成了生产加工一条街,产值过1000万元。
农耕文化,讲求的是“天、地、人、稼”融为一体的农业与自然和谐发展。
市场需求是导航灯,消费者的需求是优质安全。
寨市乡党委书记兰序贵说:“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要更加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更加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才能使生态绿色农业发展起来。
”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守护好古城寨市的绿水青山,才能将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
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向品牌、流通、加工领域纵深发展,才能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初春的一天,贫困户于大清正在整理自己的农田,见记者来访,一脸满足地说:“我家6亩农田,今年套种各种蔬菜。
由金水湾生态农庄免费提供良种、有机肥、生物农药,在市场价的基础上保底回收。
今年,我租种了2.6亩,当农业工人,脱贫是没问题的。
” 目前,该乡共成立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关联度日趋紧密,基本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合作内容涵盖种植、养殖、运销、加工、农机、植保、资源开发、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多个方面,合作模式向品牌、流通、加工领域纵深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子 旅游扶贫:共建新型业态“界溪省,巴流府,雪林州,赤板县,上堡有个金銮殿。
” 2月16日,记者从县城出发,前往上堡村采访。
美丽的上堡侗寨 上堡曾是古苗王国的首都。
明朝正统元年至天顺年间(公元1439-1464年),湘、黔、桂交界的苗民以上堡为中心,发动大规模武装起义,李天保号称“武烈王”,建立苗族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岁月沧桑,风吹雨打去。
群山拱卫、坐北朝南的上堡古苗王国,留下丰厚的历史遗存,亦成为独特的旅游宝地。
黄桑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堡侗寨成为全省最美少数民族村寨、国家级传统村落、入选世界文化预备名录,“上堡武烈王故城”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核心景区的铁杉群落成为吸引世人眼球的植物界“大熊猫”。
因其独特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闻名如世,央视多次到上堡拍摄专题片,上堡成为《乡土》栏目的重要拍摄地,国家主流媒体的推介,上堡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成为绥宁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圣地,每年来此观光的旅客达10万余人。
守着一方风水宝地,住着一个世外桃源的上堡人,由此打开了一扇致富的大门。
那就是散落在村寨内的“农家乐”,就成为承接这山外财富的重要平台。
原省政协副主席到上堡侗寨考察“农家乐”发展情况 农家乐,农家富了,农家乐了。
上堡人的日子,过得闲适而充盈,天天像过年。
从山外来上堡旅游度假的人,也感受到悠哉游哉的农家之乐。
慢生活成了时尚。
当天上午,记者穿行上堡村,从南朝北远眺,清朗的太阳照耀着海拔1931米、白雾飘浮的牛坡头。
这是绥宁的最高峰。
上堡村内,大红灯笼沿小桥流水与花雕桐漆木楼一线高挂,一派吉祥气象。
坐在村支书杨进树的“农家乐”火塘边,拉起家常。
站起身倒茶,还时不时被挂在火塘上面的成串腊肉碰到脑壳。
杨进树说:“上堡好啊。
清静,安逸。
你还不晓得吧。
我们正坐在海拔800米的地方,过神仙日子。
” 上堡是好,好就好在农家乐。
一个800人的村寨,正式挂牌、上了档次的农家乐有17家,还有小型农家乐20余家。
一天的住宿也不贵,从60元至120多元不等。
山清水秀,客留得住。
游客参加侗族婚俗 上堡是好,好就好在山里货成了宝。
上堡古国的名头响了,旅游红火了,农家乐本身的“消化功能”强大了。
农家养的猪、鸡、鸭、鹅,不用挑到老远的集市去卖,费心又费力。
野生的猕猴桃、青钱柳、天麻、紫皮核桃,更是卖得起价钱的抢手货。
上堡是好,好就好在以前外出的人回乡打工。
挣的钱多,还不缺亲情。
杨进树就是上堡的领头人,也是致富带头人。
他扳着手指,一项一项算,喜滋滋地说:“一年弄个十万元,没一点问题。
” 你看看。
当村干部,一年工资1.7万元。
谷雨至清明时节,采青钱柳2万元。
参加芦笙队演出,收入6000元。
猕猴桃酿酒200公斤,卖8000元。
大头还是在农家乐,一年起码是5万元。
所有收入还不包括种的3亩水稻,养的猪,喂的鸡鸭,种的菜。
杨进树告诉记者,他大儿子在杭州打工,搞互联网的,七八千元一个月。
他爱人秦桂英也在芦笙队,收入也是6000元。
杨进树的妹妹叫杨五凤,比哥哥更“狠”。
2008年,她率先办起上堡的第一个农家乐。
杨进树也不怕露富:“妹妹一年的收入比我高得多。
” 上堡农家乐,乐了上堡人。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更富了一方人。
兴办农家乐之前,上堡一年的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
眼下,40余个农家乐平均弄个5万元,已是新常态。
上堡神秘的祭狗仪式 除上堡外,以铁杉村石冰开办的“铁杉林苑”为代表的“农家乐”也不落人后。
石冰虽为女人,但眼光独到,她将品茶、赏花、古玩等高雅文化融入农家生活,让山外客人享受到一份宁静的田园生活。
在她的带领下,全村已发展起大小“农家乐”11家,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村民达50多人,年平均收入突破了3万,成为深山中的亮丽“明珠”。
文化扶贫:共筑精神家园寨市乡竹桥村不仅溪谷幽深,古树成群,风景宜人,而且有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村寨,有580多年历史的大王祠、300多年历史的龙家祠、千总龙彦荣故居、千总古墓、兴隆风雨桥、永兴风雨桥等文化遗迹。
但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让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一直处在贫困线以下。
千年古寨竹桥村 国家文化部长雒树刚说,文化扶贫是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形式。
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果让人民共享;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的兜底作用;坚持统筹协调,共建共享。
2015年,市委讲师团、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处、市企业养老保险处联合扶贫工作组入驻竹桥村。
经过进村入户调查,确立了以“文化扶贫”为核心的“生态种养、做强文化、激活旅游”总体扶贫方案。
一年多来,该村重点扶持生态猪、鱼类养殖、金银花和油茶种植,组建种养专业合作社,以大户带动村民致富。
工作组制定了养猪奖补政策,对喂养生猪上两头以上的每户补贴500元;组织种植大户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对合作社发展壮大予以资金扶持。
鼓励龙禹忠等种植大户发展特色苗木业。
为改善村内基础设施条件,去年以来,修建了村级活动中心、恢复村小学教学点、修建并硬化了1200米组道。
目前,宽4.5米、长3.2公里的村内主干线正在扩改中,预计在今年4月底全面完工。
在文化建设方面可圈可点。
组织专门力量,对村内文物古迹进行了评估认定,扩建维修了大王祠、兴隆桥、龙家祠;恢复了竹桥村教学点,开办了一、二年级教学班和幼儿班,在校学生及学龄前儿童达到80多人,方便了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就近入学。
在竹桥村举办的“十月兄弟文化节”盛况 竹桥村以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为契机,积极挖掘村内民族文化资源。
挖掘整理了”十月兄弟节”传统故事,推介了一批民间雕花、剪纸、绘画艺人;开发了岩底子杜鹃花旅游观光线,接纳旅客上10000人;举办了两届“十月兄弟文化节”,相继邀请了央视侗族歌王王馨、星光大道冠军阿苗苗千千、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龙涛、东盟11国亚军歌手周智艳前来助阵,让2万多位村民享受到了高雅艺术,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心。
村长龙辉说:“举办两届'十月兄弟节'后,村民对什么是民族文化有了基本的认识,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目前,除每年定期举办“十月兄弟节”外,村民还组建了腰鼓队、唢呐队和侗歌队,自主在春节、重阳节、劳动节等特殊时段举办篮球、乒乓、羽毛球赛,开展山歌、佛歌、侗歌赛,小山村各类文化活动如火如荼。
竹桥村每年春节举行的舞龙灯民众活动 为保障村民有一个宽畅的文化活动场地,在县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村支两委已在村内人口集中地段征地1400多平方米,修建具有侗族元素的文化广场一处。
目前,已修建了通往广场的桥梁,平整了广场土地,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楼正在筹建中。
春风化雨润山村,文化扶贫扬先声。
竹桥村开展文化扶贫最大的效果就是让村民内心充满了文化自信,坚定了改变贫困面貌的决心,激发了贫困村民内心的活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竹桥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