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东西,翻出了两个坐垫,想起了这其中的故事。
女儿读大一时,一个双休日回家,怀里抱着三个用料、做工都显得粗糙的棉垫。
我接过垫子惊讶地问:“这是哪来的?”女儿:“买的。
”“家里有各种漂亮的垫子,你怎么买这个……” 女儿和我讲起这坐垫的来历:女儿去长途客运站准备坐车回家,在车站外,她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那里卖坐垫。
女儿说:“老人瘦弱、憔悴,坐在那里守着这几个垫子,看着特可怜。
我就都买下来,让老人回家了。
” 我把女儿拥入怀中:“做得好!” 女儿长大了。
她了解作为工薪阶层的爸妈的那份辛苦,更懂得传承血脉里的那份善良。
一晃多少年过去了。
女儿已大学毕业结婚生子。
我们也小房子换大房子搬了两次家,所用东西也在以新代旧一次次淘汰。
唯有女儿买的这几个坐垫,我一直留着,无论什么时候触摸它,都倍感暖心、幸福。
曾经因工作原因,我接触过一个贫困户: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带着两个孙子过日子。
大孙子20岁,智障;小孙子10岁。
面对镜头,这个十岁的孩子,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停地流,声音却平和,静静地讲述着他家里发生的一切:妈妈死了,爸爸疯了,已多年不知去向……从此我记住了这个孩子。
回到家,我和先生商量着关于这个孩子,我放不下。
在他的支持下,我们买了吃的用的,大箱小箱给孩子送去,从此和这个孩子结下了缘。
前段时间,看着家里到处的玩具,姑娘说:“记得小时候你带我去那个小孩儿家,给他买了好多吃的用的,最后还给他买了一个玩具汽车,那孩子拿着玩具汽车爱不释手的画面我一直记着。
我总想:这个玩具汽车,一定是他唯一的新玩具……” 每次去那孩子家,我都是带姑娘去,耳濡目染,她也受到了教育。
善良,就像一颗种子,在她的内心深处扎下了根。
如今,女儿的宝宝也已两岁半了。
前几天玩蹦蹦床,见一个小姐姐摔哭了,宝宝赶紧过去帮小姐姐擦眼泪、拥抱、贴脸……用她仅会表达的一些语言尽力安慰…… 温暖,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毫无预期地展现出来。
尽己所能,力所能及。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大人的举止言谈,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也正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传承着父母身上的东西。
身教胜于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