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超过两米的“蝴蝶”展开翅膀,跃然在成都高新区肖家街道河兴蓉社区白黄相间的2层建筑之上。
阳光下,蝴蝶翅膀折射出绚丽缤纷的色彩。
这座“别致”的建筑便是兴蓉社区居民口中的“家门口的创业园”——兴蓉社区社创中心,一个改造升级后全新亮相的“公园式”社创中心。
兴蓉社区社创中心,亦是社区商业创业就业孵化中心,由底商公益带动市场公共服务空间功能。
中心承载了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所需的便民服务、残疾人士服务、青年创业空间、城市会客厅、社交休闲、智慧生活、科普培训、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漫步兴蓉街,银杏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金光,水车被风吹动缓缓转动,不论是富有川西民居特色的围墙还是可爱的玩偶,都吸引着居民驻足留影,一幅宜居美好生活的图景跃然眼前。
几位在兴蓉社区社创中心外“围炉煮茶”的老人,无疑是这份美好中的亮点。
“这年轻人的玩意儿,我们老年人也来赶一把‘时髦’。
在家附近这样巴适环境里喝喝茶,就像在公园里一样。
——居民陈婆婆陈婆婆“围炉煮茶”的地方“自然先森”,是一个从“荒废已久的活动室”变成如今“鲜花绿树环绕的社区美空间”的社区城市会客厅。
“自然先森”是肖家河街道以“公园城市”为主题,规划运营的社区美空间。
除了具有艺术表达、文化展示、消费体验、情感交流、公益活动等多项功能外,这里还开展最美阳台打造、家庭植物花卉养护等多种公益课程,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
除了这个精致的城市会客厅外,兴蓉社区社创中心还有非遗竹编工作室、吾同法式刺绣工作室等文创空间,大城小村规划设计、烘焙小屋等社会企业,以及群众工作之家、微型消防站、骑士驿站、社区零废弃生活中心等多样化板块。
帮助更多群体就业创业的“公益平台”穿过高低错落的绿植,就进入一个竹编的创意世界。
惟妙惟肖的竹编动物、精美的瓷胎竹编、环保耐用的竹篮……这些让人惊叹的竹编制品都是由国家非遗“青神竹编”传承人郭志爱制作。
郭志爱受兴蓉社区邀请,从眉山来这里开了一家非遗竹编工作室,并定期给社区居民、大学生等开展培训课。
热爱竹编的郭志爱说,自己是在生活中享受乐趣、在工作中享受快乐。
通过社区这个平台,不仅能推广竹编文化,把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晓,还能增加一些收入。
——郭志爱兴蓉社区社创中心也是社区商业创业就业孵化中心,由底商公益带动市场公共服务空间功能。
以社创中心的平台为依托,兴蓉社区帮助了一批青年群体、困难群体等实现就业创业,吸引他们在社区“落地生根”,参与社区发展治理。
在非遗竹编工作室旁边写着“特创小站”的店里,社区居民孙善永正在缝补着破洞的毛衣,有时也会招呼路过的居民把之前拿来缝补的羊毛衫带走。
患小儿麻痹症的孙善永之前多年来以摆地摊为生,社区了解情况后,为他在社创中心提供了一间精工织补工作室——“特创小站”。
他在这里为居民提供织补、编织等服务,也将编织手艺教授给其他人。
比起摆地摊,在这儿有更多客人愿意把衣服拿来缝补,店里生意好得多,我也结交了很多朋友。
未来嘛,就希望以后订单能越来越多,收入也越来越多。
——孙善永顺着楼梯走进社创中心二楼,有间吾同法式刺绣工作室。
工作室面积不大,展示架上满满当当地摆放着胸针、耳环、挂件等刺绣作品,让人目不暇接。
一张可容纳20人工作的桌子上散落着珍珠、亮片等闪闪发亮的配件,几位中年妇人在灯光下全神贯注刺绣着,正在协力完成《清明上河图》刺绣作品。
刺绣《清明上河图》她们,是来自兴蓉社区“妈妈再出发”公益项目的全职妈妈。
了解到社区有一些全职妈妈缺乏独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