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草原上,遥远的白毡房。
哈萨克族牧民的毡房,在蓝天草原间迁徙。
太阳刚刚升起,莎依娜还在毡房里忙着收拾一家人喝过奶茶的桌布和白瓷碗,毡房顶上的羊毛毡已经被一块块的掀开了,被卷成一个个毡捆子,堆放在几峰跪卧在毡房旁的骆驼身边,早晨温暖地阳光,照射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强汗春季牧场上。
也就是2个小时左右,莎依娜的“家”和所有家什,就已经结结实实的捆绑在了几峰骆驼的背上。
莎依娜的丈夫木拉提别克聚拢了羊群,一家人跨上骏马,牵着骆驼带着一家人所有的家当,向着大山深处更远牧场转场了。
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伴随着马蹄声,哈萨克人的民族历史,在毡房里的火炉边诉说,千年的传统与文明在这顶白毡房里交织。
生活在草原上新疆哈萨克族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易于拆迁转移的毡帐成为他们便捷的居所。
游牧民族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创造了这种易于搬迁的毡房。
哈萨克人的毡房上部为穹形,下部为圆柱形,四壁有网状的木杆搭成整个毡房的骨架,再用芨芨草制成的席子围住,外面包裹着毛毡。
毡房从选料到篷毡、绑带、绳索等都很讲究,需要专门的工匠制作。
整个毡房的骨架是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做的;外围的墙篱是用芨芨草编的;横竖交错成菱形的围墙也是用细红柳木做的;连接的材料是牛皮绳和牛筋;门框和门用松木制作。
除此之外,还要用大量的毡子和毛绳,整个毡房不用一枚钉子,所有的材料都是纯手工加工制作而成的。
哈萨克牧人的家还有一种简易、轻便,更易于拆卸、携带和安装小毡房,哈萨克语称“阔斯”。
这种小毡房为圆锥形,没有房墙,房杆是直的,用数十根木杆斜撑而成骨架,木圈顶一般是正方形或圆形,房杆直接插入木圈顶的洞眼内,房杆周围不围芨芨草墙篱,只围毛毡。
这种小毡房里面空间太窄,住人不多。
多用于转场途中的临时住房。
在长期的游牧生活当中,牧民人家都练就了拆装毡房的手艺,他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用毛绳将整个毡房拆开、捆绑好,放到骆驼背上或是马车上,进行迁徙,而到了目的地,他们又会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把毡房重新搭建起来。
晨光里牧民们正在搬迁毡房。
家庭主妇在忙着收拾毡房里的家当。
几乎全部的家当捆在了骆驼身上。
开心的孩子围着毡房玩耍,梦想着新的家园。
简易、轻便的小毡房,哈萨克语称“阔斯”。
牛羊追着草原走,毡房跟着牛羊走。
毡房是牧民们游走的家。
高山草原上遥远的白毡房。
由于季节的关系,一年中牧民们要多次转换草场,其居所也相应跟着转移,哈萨克牧民祖祖辈辈就是在这种独特的毡房中度过的。
毡房看似简单,但其结构巧妙、牢固、易于拆装且御寒性能良好,当一顶白毡房站立起来的时候,草原上就有了哈萨克牧人的家。
哈萨克牧民在马背上和毡房里度过了一辈子,生活条件并不奢华,但是身体与心灵的自由却是许多人所羡慕的,他们在辽阔的蓝天和草原上放牧着牛羊,同时也放牧着自由的心灵。
哈萨克毡房的意义不止是居住场所那么简单,在游牧文化中它就像一座城堡一般,储存着这个民族的血性、浪漫与激情。
毡房还融入了哈萨克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倾向等,反映了哈萨克人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精神气质,它与哈萨克人的文化融为一体,构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景观。
2008年,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的家园。
毡房用艳丽的色彩装扮。
精心编制的羊毛绳,捆扎并装点了毡房。
毡房是哈萨克老人最心仪的家。
布置毡房里的新房。
毡房里的奶茶香。
毡房也是弱小羔羊的“家”。
高山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的毡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