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万人口集中在3.5平方公里的空间里,人口密度超过澳门的两倍——这里不是一线城市的一角,而是中山市坦洲镇十四村社区。
如果说坦洲镇是中山的一块直插入珠海城区的楔子,那么十四村社区便是这块楔子的头部。
坦洲镇全镇常住人口接近40万人,据估算,每天有超过20万人往返珠海与坦洲之间。
与珠海仅一条马路之隔的十四村社区,是全镇人口最多的社区。
“实际管理人口一般在12万左右,高峰时大概会有16万人,但我们社区的户籍人口才3000多人。
”十四村社区党总支部书记梁惠全说。
长久以来作为珠海“打工人”的休憩之所,十四村社区成为了中珠两市边界最大的一处“睡城”。
最近,这座“睡城”传来了新的动静——十四村社区环洲现代信息技术研发制造项目(下称“环洲信息制造项目”)全面封顶。
作为坦洲镇首个村集体“工改”项目,环洲信息制造项目是十四村社区近年来酝酿的一个“大动作”,或将成为这座“睡城”觉醒前的一声啼鸣,一举带动当地衰落的产业走向转型升级,解决长期困扰社区的巨量流动人口治理难题。
建设中的环洲现代信息技术研发制造项目。
南方拍客 梁诗婷 供图工业“消失”的二十年环洲南路上,车水马龙。
路的南侧,便是环洲信息制造项目。
这里曾是十四村社区一处散乱多年的建材市场,再往南就是珠海的格力产业园。
路的北侧,高端小区林立,远处则更为密集。
产业园工地上的安全员张超平说,这里的房价大概和中山城区差不多。
中山南部的工业重镇,其景观似乎与城区并无两样,更是让人不易辨别出这里是中珠两市的分界处。
而实际上,十四村社区是坦洲镇的一个“例外”:“我们社区的工业发展停滞了大概二十年。
”社区党委委员樊伟俊给出了解释。
环洲现代信息技术研发制造项目位于中珠交界处。
南方拍客 梁诗婷 供图改革开放后,坦洲镇逐步由一个典型大沙田农业镇发展为新崛起的现代化工业城镇,先后上榜“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第48位(2019年)、全国千强镇第153位(2023年)、广东镇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百强榜第51位(2023年)。
东连珠海翠微、南邻珠海造贝、总面积不过3.53平方公里的十四村社区,成为坦洲联动珠海的“桥头堡”。
“改革开放初期,翠微那里的关口是十四村联系珠海的唯一通道。
”樊伟俊回忆。
上世纪90年代初,十四村在翠微关口附近开发建设了首期工业区,园区内以制衣、五金加工等传统产业为主。
用樊伟俊的话来说,那是十四村社区1.0版本的工业化。
社区先后建起了三期工业区,主要供应珠海相关产业,“企业越靠近珠海成本越低。
”与此同时,珠海、澳门吸引大量外来就业人口,贴近珠澳、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十四村社区成了就业者的居住首选地之一。
至2000年前后,十四村社区的人口规模已达七八万人。
到2024年时,社区与珠海高度“绑定”的东北部已有1000多栋自建出租屋,全社区的小区也从2000年的一两个增长到了20个。
这一过程中,十四村社区也完成了由农村向一个城镇社区的转变。
巨量的跨城就业人口涌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十四村社区的发展路径。
如今,出租屋租金收入已取代工业物业租金收入,成为社区最主要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