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是人类通过感观器官认识可以划分出范围的一种形貌特征。
现代科学中指大自然中动物、植物、矿物等的最大的类别:无机界,有机界。
地层系统分类的最高一级,相当于地质年代中的“代”。
“界”以下为“系”。
在中国现代文字中,界的概念除了表达不同事物的分界、某些事物的边缘、两个区域的分界线之外,还有尽头,限度,边境等意思。
而顽时代,界所表达的形貌则更广泛。
首先,界是认识有无的一种方法,称为有界、无界。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给大家看一个图片:通过这个动画。
大家看到了两个方块的界线的确定并不是有真正的界线存在。
一个是黄色与绿色形成的界限,一个是蓝色与绿色形成的界限。
这三个方块变化是大家所熟悉的三焦三生色。
它的变化是:1、黄色加蓝色生绿色。
2、绿色减黄色生蓝色。
3、绿色减蓝色生黄色。
现在我们看到的三焦三生色,在一个绿色的大环境中,这种界限的变化则与我们前面表达的图形变化有所不同了。
也就是说,黄蓝两色生绿,在我们的视觉中,并没有生出具体的形貌,而是与黄蓝两色的方块之外的颜色相同而浑然一体了。
这就是说,黄、蓝两个方块之所以被我们认识到、感觉到了的原因,是因为黄、蓝两个方块的四边界线分别是由黄色与绿色相邻而产生的临界界限。
这种视觉形貌的可认识,是建立在两种颜色的界限之间的。
黄色方块的四周都是绿色,所以,我们看到了黄色方块。
蓝色方块的四周也是绿色,所以,我们也能通过蓝色与绿色的界线看到蓝色方块的存在。
其实,黄色方块与蓝色方块四周本无线,那么,四周无形之线的形貌是通过什么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把它称为属性形貌的界限。
界限是客观存在,界线是人类认识。
所以,黄色方块、蓝色方块四边的线,皆出于黄绿两色、蓝绿两色的限。
所以,人类认识中的线,与客观存在的限是一对密切不可分割的属性形貌关系。
在中国文字中,界线与界限的解释几乎相同,其根源也在于此。
但是,界线与界限之间又存在本质的不同。
它们一个是属于客观实在,一个是属性主观虚在。
线,是界说理论最基础的概念。
它与感官得到的属性界限认识息息相关。
我们在本文中给出的图片旨在说明界线与界限的关联关系。
显而易见,这种关联关系的表达,已经超越了两个方块物体之间的碰撞过程所产生的八卦理论体系。
两个物体之间的运动关联关系的属性变化折节是两界相交。
所产生的形貌关联关系体系也只能是定动,动变两个范畴。
但是,属性界限与界线的变化关联关系,却已经从定动、动变,走进了变通的一个新形貌变化领域。
我们从图片中可以看到,黄色方块与蓝色方块可以通过生克的三焦属性关联关系。
产生界限的有无,产生从有到无,从无到有的新的变化过程。
而且可以通过这个过程,蓝色方块穿越对方,运动到对方的一侧,黄色方块穿越对方,运动到对方的一侧。
当然也可以通过继续相对运动,再返回原来的一侧。
那么,我们把黄色方块与蓝色方块相对运动作一下图腾处理。
腾化掉两个方块边界接触后的有无属性变化过程。
把两个方块交界的瞬间图化在一起。
这样,我们就会得到一个这样的运动过程:我们可以从上面的动画中看到,经过图腾处理过后的形貌认识与我们前面讲的两个球体的碰撞运动则完全一致了。
形貌相同的图表达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动画设定程序,把其第一个动画过程中的腾过程瞬间表达化。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定动、动变的碰撞过程,与我们现在讲的定动、动变、变通三个过程的一体化变化过程二合而一。
想表达碰撞运动过程的时候,就把变通过程腾化。
而表达属性变通过程的时候,再把腾图化。
这种图腾化的方法,是建立在有始有终,有始无终,无始有终,无始无终,与无边无际,有边无际,无边有际,有边有际基础上的新认识论与方法论。
是形貌属性数字一体化的大体系理论。
所以,界说的探索,才是中国钟鼎文化的真正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