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只因对你情意重,北方睡炕南方送空。
”这句歌词大家应该很熟悉,但是在东北生活的小伙伴们对这句歌词也深有感触,在东北养成的睡炕习惯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一种文化。
在冬季寒冷的晚上和家人一起窝在舒服的炕上看电视吃零食,温暖无比,怜香惜玉的大家甚至晚上还会互相说着悄悄话,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东北一到冬天,家家户户都会把门窗紧锁,只留着小缝隙,那可是防止寒风吹进来,还能让“炕”供暖的窍门。
但大家知道,东北人睡的“炕”并不是床,东北人睡觉是头朝外的,那“炕”又是怎么回事,人为什么又是头朝外的呢?炕——古老的取暖设备。
炕是一种供人坐卧休息的建筑设施,在东方一些国家和地区常见。
历史上,炕是用土砖或石头等材料做出一个高出的台面,上面会铺上一层草席,在台面下面使用各种方式敷设管道,里面可以通入热水或者烟道,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既可以取暖又可以烹饪的设施。
这种使用土砖或者石材修建的台面叫做“炕”,在远古时期,由于人类还处于比较低级的文明阶段,他们会把一些干草、泥土堆积成高地,在上面铺上树枝草席等,用以取暖。
这种休息设施不仅可以御寒,还能防潮,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人口增多,居住空间严重不足,人们需要更多的休息空间,这种“炕”的雏形也应运而生。
而且随着社会科技条件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火焰取暖,这代表着“石炕”的诞生。
因为在生产中难免要接触泥土等物质,在黏连性极强,又耐高温的泥土中加入一些植物纤维混合后进行压制,形成一种比较坚固的材料,之后用这种材料筑成房屋,这种称为“土炕”。
土炕在我国应该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于北方来说更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东北地区来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砖石技术越来越完善,石炕、砖炕开始盛行,相比土炕更好建造。
因为对于东北地区来说,因为蓄热慢,加热时间长,灰烬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伤害,所以砖石结构的炕更好一些,在横穿过来的气流也不会影响人们睡觉。
到了现代技术成熟以后,更是改进了全国人民都在使用的集中供暖系统。
但尽管如此,东北地区仍然将自己的传统保留了下来。
东北人头朝外睡觉。
在东北地区,因为大多数村庄都是平房结构,所以当地房子几乎都建有炕。
而且因为天气寒冷,有很多老人冬天出门的时候,都会把炕上铺好的被子顺手带出去,然后再慢慢回来的时候也会再把被子铺到炕上,这样就能保证随时有炕供暖,不会造成太大的浪费。
但有些时候,有家勤俭持家的老人,会将不经常用的炕堵住,只留一条缝隙通气,这样就能让热量慢慢散去,就不会造成太大的浪费了。
而且在这样的条件下,只要找准时间,将被子铺到炕上,就不会凉。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说法叫做“坐北朝南”,这个是讲究中国古代家居风水方面的一种传统,简单来说就是坐北朝南,就是让人借助南方方向照射来的阳光得到阳光线照射的同时又能让阳光照射着“炉火”。
按照这一说法,如果是坐东北方向冬天北风呼啸的时候肯定没有好受的时候,所以就不能让家里的灶台朝向北方了。
再将这个传统结合到东北,也就是要让炕头朝向哪边的问题,自然是要向阳台,所以对比南边,东边和西边朝向阳台和西边朝向阳台。
但是这两个方向由于距离炉火远,所以就不好了,但是这一方面也是东营农村房屋空间布局的问题。
因为相邻两户间都需要有窗户来采光往日,自然就不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两家对着采光不利,这样也不太好,如果是朝西边本来是好事,但是冬天因为寒风齐刮所以就一直冷,不过这个还是相对较远的一点,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东边朝强化跳拉近,人们所居住的水平,距离炉火近取暖快,所以东北人习惯于冬天的时候睡觉头朝外。
枕头掉不下来的解决方案。
说完为什么头朝外,再说说为什么枕头掉不下来?因为在东北睡觉的时候,由于卧室面积小,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床头紧挨着睡觉,但因为头朝外还有一个人的脚,所以就造成了一种特殊现象,一般情况下一张床只睡两个人。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在物质条件较差的时候,一家人中能够拥有一张床位就是很不错的一件事,所以很多家庭是将一张床挤进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休息。
但南方因为冬天基本没有严寒,所以一般只有一个房间来睡觉,很少有家庭同样将一张床挤进很多人睡觉,不过这让北方家庭中的孩子很高兴,因为冬季夜晚很长,在大家一起挤同一个房间的时候,可以一起谈论天南海北的事情,非常温馨。
这也是很多家庭会选择一起挤一个房间,甚至将一张大床放进去和孩子一起睡觉,不影响夫妻之间感情,而且还能增进家庭感情。
但这种情况下会造成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孩子经常会从床上滚下来,但是别担心,孩子不会摔坏,也没那么娇气。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个地方形成了不同的方法,在南方起早贪黑做生意的人们,会将自己的胳膊搭在地上,然后另外一只手架在腿上,用这样的方法穿过栅栏来给孩子盖被子,这样就解决了孩子滚下来掉下床以后没得盖被子的问题。
而且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有很多户人家条件都不错,即便有很多房间来给主人休息,也会将它们挨着坐起来,然后再用栅栏隔开,这样相邻房间里的人一开门就可以看到隔壁人,而且冬天的时候暖气集中供暖的效果很好,看上去像住在一个整体中一样,非常美丽。
而在东北地区,在物质条件较差的年代,将一大家人放一起休息照顾比较好,于是就有了“晒炕”这样的行为,是家庭中的长辈们将家里的炕晒晒太阳,然后再铺上被子给孩子们凑合着睡觉,这样方便照顾,不觉得冷,而且节约空间,再加上父母带着孩子们围坐在大家一起唠唠嗑,说说话,日子过得也简单富足。
但家庭条件不错还是会让孩子感到委屈,于是东北人的聪明才智解决了一切问题,有很多家庭在两边炕沿上放宽垫子或者安装小栏杆,这样就能防止孩子们翻身的时候从上面摔下来,不影响睡眠质量。
无论是哪种情况,东北人的习惯都彰显了他们的智慧和刻苦勤劳,而这种习惯也承载了一份对家人的寄托,是我们应该珍惜且永远传承下去的一部分。
东北农村的火炕文化,不仅仅是取暖的工具,更是承载着地域特色与人情温暖的重要象征。
火炕的历史渊源深厚,从古老的土炕发展到现代的砖石炕,体现了人类在居住环境中不断追求温暖与舒适的智慧。
东北的冬天寒冷刺骨,火炕作为传统取暖设施,不仅解决了人们在极寒天气中的生存问题,也成为了家庭团聚、交流情感的重要场所。
特别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季,围坐在火炕上,亲人之间的欢声笑语、温馨话语,无疑为冰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温暖和色彩。
头朝外的睡姿,既是对传统风水理念的传承,也是对实用性的体现。
东北的居住环境多为平房,空间布局决定了火炕的使用方式。
头朝外的睡姿不仅能让人更快地感受到来自炕的暖意,还可以避免北风的侵袭。
这样的习惯不仅反映了东北人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也体现了他们智慧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得以维系,家庭的温暖氛围得以延续。
而关于枕头掉不下来的问题,则更是体现了东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智慧。
通过巧妙的设计与生活习惯的养成,东北人不仅解决了孩子滚床下的问题,还在家庭生活中增添了更多的温馨与乐趣。
无论是“晒炕”的方式,还是在炕沿上放垫子、安装小栏杆的做法,都是东北人对家庭责任感的体现,他们在简朴的生活中,依然追求着温暖与安全。
东北的火炕文化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取暖,更是情感层面的交流与连接。
它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家庭观念,以及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
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许多人可能会选择更为先进的取暖方式,但火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依然在东北人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它不仅是冬季取暖的工具,更是东北人情感寄托的载体,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东北农村的火炕成为了家庭生活的中心,亲情的纽带,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
无论是寒冷的冬季,还是温暖的夏日,火炕都承载着人们的生活琐事与情感交流。
它体现了东北人特有的生活智慧,也让我们感受到那份根植于心的温暖。
因此,东北农村的火炕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取暖工具,还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生活的态度。
它提醒我们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珍惜那份温暖与和谐。
未来,无论生活怎样变化,我们都应当铭记这一份传统,传承那份对家庭的热爱与责任感,让火炕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