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创作激励计划#古代音律的确共分为 12 律吕,分别是六律和六吕。
六律指的是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指的是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
古人通过律吕来确定音高和音阶,并且将其与季节、方位、祭祀等方面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体系。
律吕的产生和应用反映了古人在音乐、天文、历法等领域的智慧和探索。
十二律吕的名称及音高依次如下(括号内为其大致对应的现代音名): - 黄钟(d1)- 大吕(#d1)- 太簇(e1)- 夹钟(#e1)- 姑洗(f1)- 仲吕(#f1)- 蕤宾(g1)- 林钟(a1)- 夷则(#a1)- 南吕(b1)- 无射(#b1)- 应钟(c2)以下是十二月份和十二律吕较为常见的具体对应关系:农历十一月对应黄钟;农历十二月对应大吕;正月对应太簇;二月对应夹钟;三月对应姑洗;四月对应仲吕;五月对应蕤宾;六月对应林钟;七月对应夷则;八月对应南吕;九月对应无射;十月对应应钟。
以下是二十四节气和十二律吕较为常见的对应关系:黄钟对应冬至、小寒;大吕对应大寒、立春;太簇对应雨水、惊蛰;夹钟对应春分、清明;姑洗对应谷雨、立夏;仲吕对应小满、芒种;蕤宾对应夏至、小暑;林钟对应大暑、立秋;夷则对应处暑、白露;南吕对应秋分、寒露;无射对应霜降、立冬;应钟对应小雪、大雪。
在阴阳与十二律吕的对应关系中,通常将十二律吕分为六律和六吕,其中六律属阳,六吕属阴。
具体对应关系如下: 黄钟为阳律;大吕为阴吕,是六吕之首;太簇为阳律;夹钟为阴吕;姑洗为阳律;仲吕为阴吕,又称小吕;蕤宾为阳律;林钟为阴吕;夷则为阳律;南吕为阴吕;无射为阳律;应钟为阴吕。
例如,子月(农历十一月)与黄钟相对应,丑月(农历十二月)与大吕相对应。
这种阴阳与十二律吕的对应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音律和时间等方面的综合认知和理解。
古人将十二律吕与十二月相配,不同的月份有不同的律吕与之对应,如《礼记·月令》中的记载:孟春之月(正月),律中大簇;仲春之月(二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三月),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四月),律中中吕;仲夏之月(五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六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七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八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九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十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十一月),律中黄钟;季冬之月(十二月),律中大吕。
五行与十二律吕的对应关系如下:- 黄钟:在五行中属水,与十一月相对应。
- 大吕:五行属土,对应十二月(丑月)。
大吕的意思是“大者太也,吕者距也。
言阳气欲出,阴距难也”,表示阳气想要出现,而阴气阻碍。
- 太簇:五行属金,和正月(寅月)相配。
太簇意味着万物开始大规模地、凑集地出现。
- 夹钟:五行属木,对应二月(卯月)。
夹钟表示万物的孚甲开始种类而出,也有说法认为是阴佐阳气,应物而出,或者是说万物被孚甲所夹持,至此才解开而应钟而出。
- 姑洗:五行属木,与三月(辰月)相对。
姑洗意味着万物去故就新,无不鲜明,即陈旧的离去,新鲜的到来,一切都变得鲜明。
- 中吕:五行属土,四月(巳月)与之对应。
中吕表示万物当中皆出,也有观点认为是阴欲出,阳气在中间阻碍,或者是四月时阳气盛长,阴助功微。
- 蕤宾:五行属火,五月(午月)为其对应的月份。
蕤宾的意思是阳气下降,所以要表示敬意,此时阴气开始升起,两者相互宾敬。
- 林钟:五行属火,在六月(未月)。
林钟表示万物成熟,种类众多,因为六月时万物茂盛,聚集在野外。
- 夷则:五行属金,七月(申月)与之相配。
夷则表示万物开始受到损伤,被刑法所约束,也有说法是万物变得平均结实,都有法则。
- 南吕:五行属金,对应八月(酉月)。
南吕意味着阳气有任生孳长的意思,即阳气有生长、孕育的作用。
- 无射:五行属火,九月(戌月)是其对应的时间。
无射表示万物随阳而终,又将随阴而起,没有终止。
- 应钟:五行属水,十月(亥月)与之相对应。
应钟表示万物应时而钟下藏,即万物顺应时节而收藏起来,也有说法是此时将再次应阳气而动于下。
六十四卦与十二律吕的具体对应关系并没有一种完全固定和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者和理论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不过,有一种常见的对应方式是通过将十二辟卦、十二地支、十二律吕和二十四节气相互联系来体现的。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对应关系表述:从农历十一月(子月)开始,对应的卦象是复卦(地雷复),律吕为黄钟;十二月(丑月),卦象是临卦(地泽临),律吕为大吕;正月(寅月),卦象是泰卦(地天泰),律吕为太簇;二月(卯月),卦象是大壮卦(雷天大壮),律吕为夹钟;三月(辰月),卦象是夬卦(泽天夬),律吕为姑洗;四月(巳月),卦象是乾卦(乾为天),律吕为仲吕;五月(午月),卦象是姤卦(天风姤),律吕为蕤宾;六月(未月),卦象是遁卦(天山遁),律吕为林钟;七月(申月),卦象是否卦(天地否),律吕为夷则;八月(酉月),卦象是观卦(风地观),律吕为南吕;九月(戌月),卦象是剥卦(山地剥),律吕为无射;十月(亥月),卦象是坤卦(坤为地),律吕为应钟。
在这种对应关系中,十二律吕不仅仅是音乐上的名词,也被用来表示气候的变化。
同时,十二辟卦由乾坤两卦阴阳消长逐渐变化而来,古人将卦象和地支、节气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对气象、农业、人事等方面进行推演和理解的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对应方式,不同的文化、学术流派或个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解释有所不同。
这种对应关系更多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综合思考和象征性表达。
在研究和了解时,应结合相关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背景进行深入探讨。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阴阳、五行、八卦与十二律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理论体系。
十二律吕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音律体系,包括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和六吕(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阴阳方面,十二律吕中六律属阳,六吕属阴。
这种阴阳的划分体现了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五行与十二律吕的对应关系相对复杂,不同的学者和流派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常见的观点是将十二律吕与五行的某些属性相匹配,例如黄钟可能与土对应等。
八卦与十二律吕的关联,反映在它们所代表的变化和规律之间的相通性。
八卦是中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通过不同的卦象组合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从音律角度来看,太极生两仪可视为阴阳律吕,两仪生四象落而成五音,四象生八卦落而成十二律吕。
由此可见,五音衍生出十二律吕,而十二律吕又可以生出一切音。
古人将这些概念相互结合,用于描述和解释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类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现象和规律。
它们不仅在音乐领域有重要应用,还与天文、历法、哲学、医学等诸多领域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世界的整体性思考和认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