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拜登对日本的访问引起了广泛关注。
明眼人都能看出,此次拜登访问的核心目的在于遏制中国的崛起。
在经济层面,拜登政府启动了印太经济框架,试图将中国的供应链排除在外,并促使产业向其他地区迁移。
在地缘战略层面,拜登主持了2022年度的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对话机制,旨在构建对中国的战略封锁。
然而,令拜登失望的是,尽管印太经济框架成立,但却受到外界的普遍质疑。
这一经济框架缺乏新意,也未对成员国提供任何贸易和投资激励措施,导致大部分国家并未积极响应。
此外,在最近举办的四边安全对话峰会上,虽然通过了一项旨在保护海上边界的倡议,并同意在五年内为印太地区基础设施和投资提供500亿美元的计划,但却没有展开像外界预期的在军事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国防安全领域等方面的合作。
拜登原本期望通过这次四边安全对话机制来加强对中国的遏制,然而结果让他手足无措。
俄罗斯媒体最近报道称,这次在东京举办的四边安全对话峰会虽然通过了一项旨在保护海上边界的倡议,并同意在五年内为印太地区基础设施和投资提供500亿美元的计划,但并未就军事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国防安全领域等方面展开合作,远不及外界预期。
这种松散的四国合作,使得拜登的抗衡中国计划显得毫无实质性支持。
原因不难找到。
一方面,尽管日本和澳大利亚在口头上对华态度强硬,但在军事合作上却显得有些犹豫,不愿意轻易加入军事化的组织。
他们担心这可能损害到自身的利益,并使自己卷入中美的军事博弈中。
另一方面,印度在四边安全对话中表现得像是一个摇摆不定的角色。
印度总理莫迪强调了四边安全对话对印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公共卫生、气候变化、供应链弹性、灾害应对、经济合作等方面,但他并未提及中国问题,使得拜登感到无奈。
这种四国合作的松散性,使得拜登的抗衡中国计划陷入了僵局。
美日印澳这个四边机制看似庞大,实则如同大海中的泡沫,虽然泡沫一时高涨,但终究会破灭。
眼下,美日印澳四边机制面临的困境,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回顾过去几年,美国为了遏制中国不断尝试各种组织和组合,发表各种言论,试图抹黑中国,然而从结果来看,这些操作并没有改变中国崛起的事实。
拜登如今在四边对话后束手无策,正是美国对中国束手无策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