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之中:关系时代下普通人的困境与挣扎》网上曾流传这样一句话——“高考并不能改变命运”,不知说出这话的人是经历了多少不公才会有如此感慨。
不得不承认,当下社会阶级固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在电厂这个特定的环境里也不例外。
那些关键岗位、好岗位以及提拔晋升的机会,似乎总是与各种资源紧密相连。
01近期电厂举行“年度优秀员工”评选活动,本意自然是表彰先进、选树典型。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一些平日里默默无闻的人竟纷纷入围。
他们的履历一个比一个光鲜亮丽,各种奖项、论文、专利令人眼花缭乱。
其中有个小伙子来自某部门,此前被借调到上级单位,此次评选中得分极高。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借调回来后直接被任命为重要车间主任。
他的同事们都十分诧异,他在借调期间还能被提拔为主任,而且大家什么时候都不知道他已成为主任。
这着实让人感觉“闷声发大财”。
这个小伙子自进入电厂起就表现得极为出色,刚入职就参与高级别项目,项目汇报时就基本确定该项目可以申报特等奖。
那些急难险重的工作都被他扛了下来,这背后的种种安排实在耐人寻味。
这也让人不禁想起之前热议的一件事:某电厂一位年轻员工入职仅一年,转正后 10 个月就被提拔为部门副主任。
官方回应虽称该员工能力强,符合晋升条件,但仍引发众多质疑。
02各种提拔自然都是符合条件、按照流程进行的。
就如同网上一个关于电厂项目招标的视频所总结的那样:用过程的理性来保证结果的正确;用程序的合法来保证内定的合情;用竞争的激烈来证明价格的合理;用博弈的复杂来确保权力的稳定。
在看似严密的制度下,一切都是合规的。
几千年的传统,各种规则运用起来越发娴熟。
曾仕强曾说:制度只能管好人,管不了坏人。
03近日看到两则评论,让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悲凉。
一则评论是关于毕业季的,今年有大量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就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难题。
大家都清楚如今的就业形势有多艰难,很多人一毕业就等于失业。
有人不禁发问:难道要让这么多毕业生都去电厂当临时工或者从事一些边缘性工作吗?另一则评论是关于高考的,看后很多人陷入沉默。
评论中写道:考上大学,四年之后就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无论是高考学子还是高校毕业生,都正值青春年少,我们本应给予他们最真挚的祝福。
然而,又不得不让他们看清现实。
尤其是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从校园踏入电厂,几乎没有任何过渡。
普通人进入电厂后才发现,自己的高光时刻或许就在学校,在努力刷题、考试的时候。
如果有幸凭借 985 的学历挤进电厂,能选择的就只有走或者留,再无其他更多的机会。
04关于某电厂员工不满工作环境的事件,有人说 985 的人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
这个员工或许没想到落差会如此之大,从理想的工作环境来到实际的偏远电厂,心理落差巨大。
他在文章里虽表达过不放弃,但字里行间充满对环境的不满和消极情绪。
从象牙塔来到与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地方,孤身一人,有这样的情绪,选择另谋出路,其实也并不奇怪。
这样的行为不能被表扬,但也没必要过度谴责。
如果换成是你,又会怎么做呢?他选择放弃,除了环境因素,难道电厂的制度就没有问题吗?都说要扎根基层,可基层为普通人开放的上升通道究竟有多宽敞呢?大部分人到了基层,就真的扎根在那里了,而一部分人到了基层,只是去历练、镀金。
05都说年轻人要反思,认为现在的年轻人精致利己。
难道现在的制度就不需要反思吗?为什么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眼里没有光,变得精致利己、佛系、躺平,进入电厂职场后有那么多抱怨?从物质方面来说,靠工资在电厂所在地区可能买不起房,结不起婚,养不起孩子。
从职场角度来看,关系户横行,做得多错得多,升职加薪遥遥无期。
若要谈理想,没有一个纯粹干实事的环境,按领导要求做事才是保住饭碗的第一要素。
曾看到有个电厂领导这样感慨,他在上任之前也是满怀壮志,觉得自己作为领导,可以尽情施展拳脚。
可当他上任后才发现,做好管理工作实在太难,就连身边的一些基层小领导都是有着各种关系背景。
他虽有官职,却是孤身一人,一不小心就可能身败名裂。
稻和盛夫说:人没有背景,没有机会,没有贵人,很难成功。
在电厂这样的环境中,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句话,普通人想要出人头地,真的太难太难了。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放弃希望,还是要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束光,在困境中坚守,在挣扎中前行。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表内容及图片,标原创内容为本人原创。
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原创、转载和分享的内容只以学习为目的,仅供参考,不代表本人的观点和立场。
如有侵权和错误,请联系删除或修改,欢迎各位同行,共同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