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仑公路 奠定中巴友谊 致敬筑路工人说到巴基斯坦,一定要提到“巴铁”这个友好称呼,中巴是有着钢铁般坚固友谊的“铁杆兄弟”,巴基斯坦人民也称中巴友谊“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
中巴友谊这个非凡的友谊,最早是奠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喀喇昆仑公路的修建,这条公路耗时十年,中巴共有700名左右的工人献出生命,如今被称作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修建喀喇昆仑公路为什么一条公路能在两国之间缔结钢铁般的友谊呢?你能想象出其修建的背后是多么的艰难吗?喀喇昆仑的修建到底有多伟大?中国人民到底有多牛?喀喇昆仑公路1966年3月18日,中巴两国于中国首都北京签订了关于修筑中巴公路的协议,根据商议,两国将修建一条横跨中巴边界,贯穿于新疆喀什市和塔科特市之间的公路,以两国边界海拔4700米的红其拉甫为界,各国境内路段各自修建。
中巴两国签订关于修筑中巴公路的协议1968年年初,中国用两年时间修建了从新疆喀什到红其拉甫的420公里公路,这意味着中国原先商议修筑的路段已全部完工,而这时的巴基斯坦方面,由于工程技术能力不足以支持当前高难度路段的公路修建,因此仅修筑了25公里。
在这种情况下,巴基斯坦政府提出请求,希望中国援助公路修建,经过中方批准,中国赴巴援建队开始筹建。
中国赴巴援建队开始筹建1968年3月27日,在乌鲁木齐展开会议,会议上指挥部正式宣布了筹建赴巴援建队的工作计划。
5月6日,批准承担巴方帕苏段140公里左右的援助修筑工程。
该次援助工程主办方为新疆军区,技术工作交由新疆办公厅,施工人员从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中调取。
1968年六月中旬,中国援建队开启了前往巴基斯坦的征途。
国援建队开启了前往巴基斯坦的征途1971年2月,第一期援助工程完工,第二期工程路段长459.3公里。
经商定,巴方将提供所有建筑原料,而修筑工程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则由中方提供,巴方承诺按当地价格为中方提供物资。
巴基斯坦1979年5月,经过两国两万两千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筑路工人的十余年努力,中巴公路正式建成。
6月18日通车,1986年5月正式开放。
中巴公路通车2004年8月,喀喇昆仑公路正式更名为“中巴友谊桥 ”。
中巴友谊桥2006年2月,中巴双方确定合作扩建喀喇昆仑公路相关事宜。
中巴双方确定合作扩建喀喇昆仑公路相关事宜2007年2月,巴方专家学者设想在改造公路时铺设一条石油管道,以满足中方石油输入的需求。
巴方专家学者2008年2月,中国承办公司正式开始扩建。
2013年,一期扩建工程正式完工。
2015年,二期扩建工程开始。
中国承办公司正式开始扩建修建喀喇昆仑公路所遇到的诸多困难喀喇昆仑公路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美的公路,沿途风景如画,从西域气息浓厚的喀什大集市和“日出作,日落息”的长寿之乡中可以感受到绝美的人文风情,从沙漠里的扇状绿洲、高峰上的苍茫积雪、山脚处的险峻山崖中可以窥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仅如此,沿路的草木牛羊也可以算得上是好风光。
喀喇昆仑公路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美的公路喀喇昆仑公路沿线无疑是自驾游爱好者梦寐以求的乐园,然而在公路修建以前,这一条路途可谓是异常惊险。
喀喇昆仑公路沿线喀喇昆仑公路是世界上最美的公路,也是世界上最险的公路之一,喀喇昆仑山脉的平均海拔在6千米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喀喇昆仑公路的海拔也是在相近水平,施工人员突然到达在这样的高度下,容易形成高原反应。
喀喇昆仑公路是世界上最险的公路之一喀喇昆仑公路沿线地质状况极为复杂,像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塌方这样的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同时喀喇昆仑山脉又正处于火山地震带附近,地震也时常爆发,地表状态很不稳定,这给施工队的人员和工程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泥石流由于一系列的国内外因素,中国援建队员是秘密到达巴基斯坦进行修筑工作的,一切信息对外保密。
所有援建队员全部脱下军装,统一穿上蓝色工人服,并且队员之间的称呼也要改变。
进行修筑工作援建队刚一到达工程地就出现了诸多困难。
时任喀喇昆仑公路总工程师的李华仙在日记中记录了当时的情形。
日记中描述援建队员们在峡谷中驻扎,由于高原反应强烈,许多人出现了鼻出血、心跳加速、恶心呕吐甚至昏迷等症状,适应高原反应已成难题,更糟糕的是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最基础的生活物资需求也得不到保障,蔬菜水果难以运输。
蔬菜水果难以运输且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水沸腾需要的温度仅在三十到四十摄氏度之间,没有高压锅无法蒸煮熟食,吃饭都成了问题,工人大部分时间只能吃罐头。
工人大部分时间只能吃罐头工人们没有固定的居所,而是居住在帐篷里,这对于偶尔短时间去野外散心的游客来说或许十分新鲜,也可以接受,但对于长时间无定所的他们来说却十分难熬。
居住在帐篷里夏季,有四十度左右的高温暴晒,以及蚊虫叮咬;冬季,温度达到零下三十度,正常活动都成为问题。
且由于物资运输不便,工人们的衣物等日常用品还难以更换,建筑环境异常艰苦。
物资运输不便由于施工点地质情况恶劣,自然灾害频发,施工作业时需要时刻注意周围的地质情况,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覆没整个施工队伍。
施工队伍到处充满风险,稍有不慎滑倒,亦或是偶遇七八级大风刮落石子,都会有坠入悬崖的可能。
悬崖作业施工地山体陡峭,陡崖多且道路窄,大型机械装备无法进入施工地,由于没有机械装备,很多时候就恢复到了最原始的手工作业,需要搬运的靠双臂,需要搅拌的靠双手,但是这样一来,施工效率就大大折扣。
搬运靠双臂为了提高效率,指挥部组织许多小分队,以轻便的行囊,带上器材和施工设备向高崖、激流进军,为物资运输开路。
向高崖激流进军1968年10月,冬季来临,一直到1969年的5月,喀喇昆仑山脉地区气温依旧还在零下三四十度,环境极端恶劣。
期间指挥部决定仅留下一个队进行实验施工,让其他人员回到国内修养。
仅留下一个队进行实验施工1969年2月,实验施工队表示援建队能够在苦寒之中继续施工,六个月的风雪搏击之后,不仅援建队无人伤亡,而且便道也在此时被完全打通,基础物资将可以被自由地运送到任意施工地点,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便道被完全打通然而1969年的春天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天气回暖带来的积雪融化反而使环境变得更加变幻莫测,雪崩随时会发生,洪水也随之而来。
洪水随之而来1969年7月,巴基斯坦碰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几十米宽的红其拉甫河,涨到了两百多米宽,六七十米的钢桥被淹没,许多中队被围困在悬崖峭壁与洪水之间,犹如小岛般孤立无援。
围困在悬崖峭壁与洪水之间半个月过去,水位依然在上涨,然而修筑用的铅丝在洪水中未被冲断,年轻战士冒着生命危险试验钢索,最后成功,大家顺着钢索成功脱困,无一伤亡。
然而,在工程进入收尾阶段时,巴方要求再往前延伸15公里,就在接下来的筑桥路段,洪水再次袭来,施工便道被冲毁,施工队员架起钢索吊桥,耗时多天,一点点地将施工机械搬运到施工地。
钢索吊桥1971年,原先约定援建的路段全部完工,期间有47名中国工人牺牲。
就在这时,印巴战争爆发,重创后的巴基斯坦无力继续修建剩余的路段,向中国发起求助。
印巴战争爆发1974年4月,二期工程开始。
然而,谁能想到工程的一开始就遇到了一次特大的自然灾害,五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冰川泥石流突然袭来,将一座刚修建好的大桥掩埋,与此同时,一条长八公里,宽三百米,深三十米的堰塞湖截断了公路,正在进行的施工队伍也被分成两半。
截断了公路巴基斯坦紧急建设舟桥,两个多月后,中国援建部队完全进入施工区域。
二期工程的路段不同于一期工程,其主要施工地区海拔仅四百米左右,这时高温、湿热的环境成为最大困难。
施工地区海拔四百米左右二期工程由中巴双方一起混合施工,在推进施工速度的同时还增进了双方技术、文化交流。
快要完工之际,中央组织慰问团前来巴基斯坦慰问,受到热烈欢迎。
中巴双方一起混合施工1978年5月,喀喇昆仑公路正式完工。
喀喇昆仑公路正式完工感谢工程人员和筑路工人们的付出,为他们致敬喀喇昆仑山脉处处充满了危险,随时都有可能牺牲,中巴公路凝结着无数中国援建工人的鲜血。
在靠近中国边境的吉尔吉特建设有一座烈士陵园,安葬着88名公路建设中牺牲的中国工程人员。
中国边境的吉尔吉特建设有一座烈士陵园如今,被誉为“被誉为当代丝绸之路”的喀喇昆仑公路作为亚洲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被誉为当代丝绸之路”的喀喇昆仑公路对于中国而言有着重要的经济与军事意义,对于巴基斯坦更是有着巨大的战略意义,是中巴两国交流合作的重要通道,在两国深化交流的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巴两国交流合作的重要通道喀喇昆仑公路能如此有益于后世,当离不开工程人员和筑路工人们的付出,为他们致敬!工程人员和筑路工人们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