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你生活在全球空气质量最优质的国家——芬兰、瑞典、新西兰……看到这份针对空气质量的最新指南,也会感到意外。
2020年10月,芬兰赫尔辛基蝶略湾的秋日景色。
(新华社/图)当地时间2021年9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全球空气质量指南》(WHO Global Air Quality Guidelines,以下简称《指南》),建议了PM2.5等六种主要空气污染物的目标浓度值,全球空气质量若低至此水平,可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空气污染有害人类健康妇孺皆知。
世卫组织强调,每年因暴露于空气污染可造成700万人过早死亡。
对儿童而言,这可能阻碍肺发育,限制肺功能,导致呼吸道感染和加重哮喘;对成年人来说,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可归因于室外空气污染,糖尿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也有了新证据。
因此,就导致的疾病负担而言,空气污染与不健康饮食和吸烟等其他健康风险相当,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环境威胁,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改变又加重了这一威胁。
《指南》建议的目标浓度非常严格。
“北京大学环境健康”公众号援引国际研究,以2019年的数据为例,全球目前没有一个国家的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达到。
世卫组织也强调,指南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它们可以用作循证参考工具,帮助决策者为空气质量管理制定标准。
《指南》还制定了几个等级的过渡阶段目标值(Interim Targets),相比目标浓度值更为宽松,比如PM2.5年均浓度指南为5μg/m3,还有35、25、15、10μg/m3四个阶段值。
“为了保护全人类的健康,世卫组织基于科学研究得出《指南》的目标浓度,这更像是基准浓度。
”复旦大学教授阚海东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这是理想目标,不能理解为强制执行。
”有四位中国专家参与了《指南》制定,阚海东是其中之一。
新《指南》大幅加严1987年以来,《指南》已经公布了4个版本。
前两个版本针对的是欧洲地区。
2005年的版本首次针对全球,并提出了PM2.5。
2021年的最新版本依然重点关注公众熟知的污染物,包括颗粒物(PM2.5和 PM₁₀)、臭氧 (O₃)、二氧化氮(NO₂)、二氧化硫(SO₂)和一氧化碳(CO),并收紧了几乎所有的指标限值。
PM2.5和 PM₁₀主要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造成影响,2013 年,世卫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室外空气污染和颗粒物列为致癌物质。
年均浓度用以表示人们受到空气污染的长期影响,《指南》中的PM2.5、PM₁₀的年均目标值都大幅收紧,分别从10 µg/m³下调至5 µg/m³,20 μg/m3下调至15 μg/m3。
日均值——24小时浓度水平,也进一步收紧。
世卫组织《全球空气质量指南》2005年、2021年版本差异。
(汪韬整理/图)《指南》的另一大的改变是考虑了臭氧污染的长期影响。
臭氧污染主要在白天产生,此前,目标值只有8小时的浓度:100 µg/m³。
《指南》增加了臭氧浓度高峰季(一般是夏季前后)6个月的最大8小时浓度,为60 µg/m³。
简单而言,一个城市想要达到此要求,不仅要单日的臭氧8小时浓度不超过100 µg/m³,6个月每一天的臭氧8小时浓度平均下来,还不能超过60 µg/m³。
NO2和CO的要求也加严了,NO2的年均目标值从40 µg/m³下调至10 µg/m³;CO新增日均值限值标准4mg/m3。
SO2是唯一放宽的指标,年均值从20 μg/m3升为40 μg/m3。
阚海东介绍,这是因为2005年版本制定时,由于相关科研数据的缺乏,未对SO2参考值进行严格的方法学限定,不如2021年的40 μg/m3论证性强。
除了这6项常规污染物,《指南》还提供了管理某些类型颗粒物的定性陈述,包括黑碳/元素碳(BC/EC)、超细颗粒(UFP)以及源自沙尘暴的颗粒(SDS)等。
这些颗粒物也被证明对健康有影响,但是还没有足够的定量证据给出具体的浓度值。
“纳米级的超细颗粒物,听上去就很害怕。
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