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生活中,所谓“灵位”,就是丧事活动中置放在棺柩前面中间位置或灵堂祭案中间位置的标识逝者名讳代表逝者亡灵的一种装置。
在现行的丧事礼俗中,灵位的使用较为广泛。
评价和取舍一种礼俗,首先应当找到其文本依据。
丧礼礼俗的可参照文本依据就是《仪礼》和《朱子家礼》。
《仪礼》中没有“灵位”的说法,但有“铭旌”“主”的规定,《朱子家礼》中也没有“灵位”的说法,但有“铭旌”“灵座”“魂帛”“神主”的要求。
“铭旌”是在绢帛上书写逝者名讳并用杆挑起靠在棺柩旁,“铭旌”从商周开始一直到明清都有。
“主”是刻上逝者名讳的板牌,通俗点讲就是逝者牌位。
后世“神主”就是“主”,因为“主”是木头做的,所以也有人叫“木主”。
“主”也是从商周到明清都有。
“灵座”是放置“魂帛”装置,“魂帛”是用白娟写上逝者名讳,作为祭奠使用。
在丧礼的发展过程中,民间出现的习俗与文本规定的礼仪出现差异。
唐宋以后,民间丧俗出现“引魂旗”,也有叫“留魂旗”“留魂幡”“引魂幡”的,上面也书写逝者名讳。
宋元之后又出现“画影”,即画出逝者影像放在灵座之后,这大约是现在丧事置“遗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