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我们总感觉课间的10分钟过得特别快,好像刚吃完一包辣条,刚切完一块橡皮,刚和好朋友完成一幅沙画,上课的铃声就响了。
只要集齐七、八个“课间”,就可以兑换“放学”。
将球放在书包里,和小伙伴玩一路。
悠悠球,最适合PK。
有一些是可以发光的,还有一些是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够发出声音的,大概5元一个。
有一款奥迪双钻的悠悠球,简直帅呆了,酷毙了。
当年,无论是课间还是放学后,总能在校园里看到用悠悠球比赛的同学。
还记得这款皮球的气味吗?可以踢,也可以拍,弹性极佳,最耐造。
“小皮球,香蕉梨,马莲开花二十一。
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很神奇的是,在那个网络非常不发达且通信技术并不先进的年代,这些顺口溜是如何在同一时间被五湖四海的孩子知道的?蹦蹦球,将塑料圈套在脚踝上,跟着球跳来跳去。
刚玩的时候会觉得比较别扭,容易摔倒,熟练了以后就会玩得停不下来。
那时,一到放学的时间,塑料球与水泥地面碰触时发出的清脆响声就会从巷子里传来。
女孩的最爱——各式各样的水晶球,大多会在过生日的那天收到。
旋转按钮,音乐会播放,水晶球里的雪花会飘落,也许里面还会有一个身形窈窕的芭蕾舞者在跟随音乐翩然起舞。
玻璃球、弹珠,在东北叫“溜溜”。
那些年,在学校的操场上,在巷子里的大石头旁边,在教室的一角,我们经常能看到手握“溜溜”弹来弹去的同学,有些同学赢到的“溜溜”塞满了衣服口袋。
小时候,随便找个地方就可以当作赛场。
家里也许还会放一个罐子,专门盛放这些战利品。
弹力球,外形好看,轻轻朝地上一掷就可以弹得很高,经常能砸到吸顶灯。
带细闪的最好看了。
读书时,尤其是高中的那三年,因为电脑阅卷的缘故,老师禁止学生使用涂改液和改正纸,胶带在这时就派上了用场。
将写错的地方用胶带一粘、一撕,问题就解决了。
日积月累,一个球就制作完成了,可以踢着玩儿。
现在,泡泡胶正带着它满身的化工品气味从远处走来。
估摸着快要吹好了,就将封口处一按,一个球就制作完成了。
很费腮帮子。
将大球和小球粘在一块,就可以得到一只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