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号所有文章均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首发|首席商业智慧作者|首席商业智慧引言:卖身康佳6年后的“一代冰箱之王”,今东山再起挑战海尔正是三伏天最热的时候,对抗高温酷暑,少不了冰箱的身影,夏季冰箱销售也迎来了火爆的销售场面。
据工信部披露,2024年1-5月,全国家用电冰箱产量4179.1万台,同比增长12.1%。
其中,冰箱内销市场零售额358亿,同比增长9.8%。
然而,在群雄争霸的冰箱市场里,谁还记得新飞冰箱?砸出来的“一代冰箱之王”在中国商业书籍里被津津乐道的行为,一定有“抡大锤砸冰箱”。
那是在1985年,一个冰箱供不应求、即使质量平平也不愁卖的时代,时任青岛海尔电冰箱总厂厂长的张瑞敏收到了一封消费者的来信,称冰箱质量存在问题。
张瑞敏立即带人检查仓库,当查出有76台冰箱质量不合格时,他召集了全厂区的员工,当着这些员工的面,抡起大锤亲手把这76台不合格的冰箱全砸了。
从此,海尔就砸出了高质量标准,砸出了广大消费者对其的信赖。
这应该是大部分人都熟悉的海尔“一砸成名”的故事,张瑞敏当众砸冰箱,成为了中国企业史上永远的经典。
当时有质量觉醒意识的企业家,不止张瑞敏。
在5年之后,1990年,一个河南人,也“砸”掉了400台冰箱。
从货值上计算,远多于海尔的76台冰箱。
他叫刘炳银,新飞冰箱创始人。
砸毁了400台冰箱的那一刻,刘炳银还喊出了一句“谁砸新飞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
同样也是这一砸,砸醒了当时慵懒成性的新飞人,砸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铁饭碗”的僵化制度。
那一年的9月,刘炳银再次集中销毁了1000多台不合格的冰箱,而且还直接把副厂长免职,让他到厂区推板车去了,全厂区的管理人员工资下调30%……自此,新飞电器的质量有了新的飞跃,打响了品牌知名度,所以才有了这一句简单粗暴、火遍大江南北的广告语——新飞广告做的好,不如新飞电器好。
当然,新飞冰箱的质量,也确实名不虚传。
近日,就有一位贵州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家用了27年的“老寿星”冰箱,至今仍能正常使用,还调侃道“想给爸妈换个冰箱,但它怎么就是不坏啊!”网友晒出自家27岁的冰箱这个老国货正是新飞冰箱。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新飞冰箱使用年限久的赞美不在少数,从喜结连理到双鬓斑白,一台冰箱用了几十年,依然正常运转。
这样优越的品质,得益于刘炳银在创立新飞初期,就一直严把质量关。
随后的几年里,新飞一直稳步发展,并与海尔、容声、美菱一起称霸国内的冰箱市场,那个时候,压根还没有西门子、松下这些外资企业的事。
而且刘炳银对员工也真的好,当做自己家里人一样,90年代在新乡当地平均薪资一个月500元,而在新飞的普通员工就能拿到1700元一个月的工资!员工有归属感,干活也更有干劲,企业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巅峰时期的新飞,市场占有率一度到过20%,海尔当时最辉煌也就17%的市占率,可以说,当年的新飞风光无限,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冰箱之王”。
按理说,如果新飞能够一直在刘炳银的预期中,按照正常的轨道发展下去的话,成为国内第一不是问题。
只可惜,刘炳银却没能看到新飞走向更高的未来就离开了,而且新飞还落入了外人的手里,一度破产并以极低的价格拍卖自己,差点在时代浪潮中消失了。
刘炳银(右)“冰箱之王”遭外资围剿破产腾飞的新飞,一度进入中国最有价值品牌前十位,其具有潜力的发展速度也被来自新加坡的丰隆集团看上了。
尽管当时的刘炳银并不希望外资加入,但是迫于外界的各种压力,还是不得不妥协,在1994年8月,新飞开始与丰隆集团合作,新飞股权一分为三。
分别是占49%股权的新飞、占股45%的新加坡丰隆电器私人有限公司以及占股6%的新加坡豫新电器有限公司。
新飞仍持有最大比例股权,但是豫新电器的态度十分重要。
因为如果豫新电器和丰隆站在一边的话,那么两者持股比例相加就达到了51%,同样可以实现对新飞的控股地位,这就为日后新飞的跌落神坛埋下了隐患。
1996年,新飞花了4.2亿建了一个国内最大的无氟冰箱厂房,加速了前进的步伐,这一年,新飞冰箱销售量突破120万台,利润总额首次突破3亿元大关,利润碾压海尔。
此后的8年里,新飞的电冰箱年销量稳步保持在100万台以上。
与此同时,新飞也与海尔、容声、美菱一同位列中国冰箱业“四朵金花”。
1997年新飞品牌价值已高达31.84亿元,一时间风头无两,稳居一哥宝座。
只可惜,好景不长。
早在新飞与丰隆合作之前,在1993年的时候,美的电器和青岛海尔就纷纷登陆资本市场了,这两家企业利用资本融资开启了多元化道路,在行业里越走越远。
但是当时的刘炳银却对上市不屑一顾,《广告到底》里就写道:“上市,上市!北京的、上海的、深圳的......一拨一拨中介跑过来‘鼓捣’新飞上市,一分钱不要,白帮忙,我都没动心。
我对他们说,上市不就是搞钱嘛,我的钱还没地方花嘞,银行还向我贷款哩。
”2001年,美的全系列产品总销售额达到了150亿元,而彼时的新飞却依旧在25亿-30亿元之间徘徊,被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在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轰动的大事,那就是年仅61岁的刘炳银因胃癌病逝了,新飞顿时失去了主心骨。
在外环内忧的情况下,新飞迎来了一系列挑战。
刘炳银逝世后,李根接棒,新上任的董事长也不负众望,其立即对管理层进行了压缩,并且推行了一系列激励机制。
在此后几年新飞的销售量也一路走高,2004年新飞再次实现历史突破,冰箱销量突破200万台,达到210万台,同比增长21%,创历史最高纪录。
只不过,李根还没执掌新飞多久就下台了。
在2005年,丰隆直接从入资变成了收购,其在新飞的持股比例跃升至了90%。
这也就意味着,新飞真正成为了一家新加坡公司,一个地地道道的民族企业,就这么失去了话语权。
只可惜,在丰隆的带领下,新飞并没有走向巅峰,反而是一路滑坡。
说到底,丰隆的强项是在房地产和酒店业务,家电领域上就是一个纯纯小白。
更重要的是,丰隆并没有把新飞当做一个长期性发展的企业来经营,而是用投行的思维去管理新飞,目的是提高新飞的资产价值,到时候可以卖出去一个好价格。
其次,在对待中方的员工上,丰隆空降的管理人员也是没有一点人情味。
90年代的时候,新飞的工人一个月薪资有一千多元,是当时新乡本地平均工资 500 元的两倍以上,但是在这之后,新飞的工人就再也没有涨过工资,一直维持在千元左右的薪资水平,而且一线工人的福利津贴也是越来越少,远远低于河南最低工资收入标准。
新飞工人罢工所以在2012年开始,新飞就频频传出员工罢工事件,有人甚至把已经去世的刘炳银遗像搬到厂子门口,大声抗议。
新飞工人罢工以前刘炳银在的时候,每年初六初八公司上班第一天,他都要带着中高层干部在门口夹道欢迎员工上班。
但是丰隆的管理人员进来了之后,这里的管理层则认为,员工就是给企业打工干活的,我给你付报酬,你来上班、好好工作是应该的。
员工的归属感降低了,工作自然也就没干劲了,企业的产能怎么能跟上去,怎么会有研发创新呢。
新飞工人罢工所以,新飞之后的业绩就一路下滑,2011年开始更是从盈转亏,2011年到2017年,新飞亏损金额分别是5166万元新币、1.17亿元新币、3763万元新币、6064万元新币、1.1亿元新币、1.3亿元新币、1.21亿新币,折合人民币总亏损约合30.5亿元。
2017年,新飞宣布全面停产,看不到希望的丰隆,也宣布从新飞撤资。
在外资的一番围剿之下,新飞逐步走向破产,资金链的断裂下,新飞已无以为继,无奈之下只能将自己以4.5亿元的价格打包挂牌出售。
从一家乡镇企业发展到了“冰箱一哥”的地位,新飞可以说是那一代新乡人难以抹去的疙瘩,2019年,新飞的大楼被爆破拆除,“一代冰箱之王”的辉煌就此落幕。
康佳接手,新飞东山再起不过幸好,新飞的价值被康佳看到了,康佳一直想进军家电领域,但是奈何没有找到突破口,新飞挂牌出售,为其提供了一个机会。
于是在2018年6月29日,康佳以4.55亿元成功竞购了新飞电器旗下三家公司的全部股权,高出了挂牌价的0.05亿元。
康佳接手后,新任董事长表示,将用三年时间,让新飞重回一线品牌。
为了重整旗鼓,他们还返聘了大批的新飞老员工,并且还给这些员工们涨工资,同时还引进了新的管理理念。
员工士气大涨,管理方式符合国情,康佳接手后,也确实“盘活”了新飞。
2019年新飞线上排名从排行榜之外进入到前15位,2020年上升至第8位,2021年新飞产品线上销售同比增幅近30%。
2023年的冰箱线上市场,奥维云网数据显示,新飞以3.46%的市占率排第六,重回国内行业第一方阵,增长势头显著。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新飞整体销售规模同比增长了51%,大冰箱产量同比增长1倍。
在技术创新方面,新飞多年来一直领先的除菌保鲜技术,也已经构建了坚实的技术壁垒,拥有12项技术专利的AES五重除菌技术、三大智能模式、冷冻碳晶除菌净味技术等,实现了全空间除菌保鲜方面的“遥遥领先”。
今年是康佳收购新飞的第六个年头,虽然没有重回一哥的位置,但是肉眼可见新飞发展越来越猛,在冰箱市场上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让不少一线品牌也有了不小的压力,或许在未来,新飞会走向新的“康庄大道”,也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