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重庆精典书店1块钱转让,杨一深藏功与名(重庆 精典书店)

发布:2024-09-08 浏览:62

核心提示:这不是一个英雄迟暮的故事。60岁生日前的一个晚上,杨一梦见自己死了。老婆拿着死亡证明,把他送到殡仪馆办手续,他躺在冰冷的推车上。殡仪馆明亮如昼,空气冷峻。手续还没办完,杨一惊坐而起,活了过来。他起身就要离开,却被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拦住。对方呵斥,死亡证明都开了怎么能走?大吵,拉扯整宿。直到第二天早上,杨一从沉沉的梦里醒来。渺渺人生,似梦非梦,终究不过大梦一场。“死而复生”,似乎是老天爷在给予的某种暗示。一年后,杨一做了一个决定,把经营了26年的精典书店转让。转让费是1块钱。2024年7月底,重庆本土自媒体“

这不是一个英雄迟暮的故事。
60岁生日前的一个晚上,杨一梦见自己死了。
老婆拿着死亡证明,把他送到殡仪馆办手续,他躺在冰冷的推车上。
殡仪馆明亮如昼,空气冷峻。
手续还没办完,杨一惊坐而起,活了过来。
他起身就要离开,却被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拦住。
对方呵斥,死亡证明都开了怎么能走?大吵,拉扯整宿。
直到第二天早上,杨一从沉沉的梦里醒来。
渺渺人生,似梦非梦,终究不过大梦一场。
“死而复生”,似乎是老天爷在给予的某种暗示。
一年后,杨一做了一个决定,把经营了26年的精典书店转让。
转让费是1块钱。
2024年7月底,重庆本土自媒体“白衣海盗”发布文章《杨一已经老了,重庆怎么办》。
首次向公众披露,杨一将以1块钱的价格,转让精典书店。
消息传出,惊诧、错愕、不解、惋惜之声涌来。
主流媒体跟进报道,小红书、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同步发酵,杨一与精典书店在互联网上成为了一代人的“大型怀旧现场”。
这是一家书店与一座城市的共情时刻。
“有一种书店,像乡愁一样站在街角,见证着我们为书而生,被书所伤的青春、中年和向晚。
在别的地方,在远方,它可能叫城市之光(旧金山),叫诚品(台北),叫季风(上海),叫学而优(广州),叫博尔赫斯(广州),叫先锋(南京);在重庆,这样的书店,叫精典。
”若干年前,资深媒体人马拉写下的这段话,代表了重庆人对精典书店的情感与评价。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书是平凡人触摸世界的窗口,是改天逆命的钥匙。
就像很多人走过忠孝东路去到诚品书店,很多人在海淀的冬夜去到万圣书店。
书店,总是在很多地方,为很多人心里点亮些许灯火。
在重庆,有人坐公交穿越大半个城市到精典听讲座,有人连续一个月每天到精典只为度过一段低谷,有人在精典结识了一生的伴侣。
杨一讲过一个神奇的故事:有位年轻人很喜欢读书,但苦于生活拮据就去窃书,从未失手。
精典刚开业的时候,他也“成功”了。
哪知得手后,他第一次感到良心不安,纠结徘徊良久,便将书悄悄完璧归赵,并且从此不再偷书。
再后来,此人事业有成,托朋友转告杨一:谢谢精典,是精典让自己开始做一个真正的 “君子”。
精典是重庆最早做免费文化活动的书店,杨一自掏腰包请作家、学者开讲座,与读者近距离交流。
之后,精典搬迁到南滨路,还会有专门的小剧场演出。
2017年,一场话剧结束,台下的一位江湖大哥深受打动,现场就捐了5000元给精典。
杨一不解,问其原因。
那人激动解释,他常年闯荡江湖,倒腾各种生意买卖,声色犬马的背后,实则内心极度空虚,是那些年精典的讲座救赎了自己。
他不是文化人,但因为精典,他懂得了什么是人文,什么是精神富足。
他说,这5000块不是捐款,而是把过去免费听讲座、看话剧的“票”补上而已。
精典书店墙上有一句话,“书店应该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园,灵魂的避难所,理想的驿站。
”这是杨一从无数读者来信中提炼而出。
是的,一代人对世界、人生、理想的思考,因为书店存在,才有了安放的空间。
26年来,精典书店影响的读者何止百万。
那些捧着《飘》的高中女生,翻阅《人类群星闪耀时》的青涩少年,拿着放大镜看易中天《品三国》的白发老人……从解放碑到南滨路,每个捧书阅读的身影都似一束光,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静静翻看,是重庆最好的风景。
杨一不差钱,但精典大部分时间都在亏钱。
这是中国民营书店的共同困境。
中国民营书店的黄金时代始于上世纪90年代,数量达到3.5万家,占据全国书店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
晓风、万圣、学而优、西西弗、席殊、汉源、季风等后来很多赫赫有名的书店都诞生于90年代。
精典的起点,始于1998年的重庆民权路17号。
35岁的杨一,在重庆最好的地段,一间100余平米的店面内,辗转腾挪,挥汗如雨,把数万册图码得整整齐齐,星辉斑斓。
彼时,重庆刚刚直辖一年。
开书店前,杨一已是时代的宠儿。
做计算机、做广告、做房地产,一路风生水起,早早实现了财富自由。
书店不图赚钱,也赚不了钱。
杨一说,阅读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他想让阅读改变更多的人。
那是20世纪最后的余韵,澎湃悠扬,也是理想主义与市场经济并行的年代。
大众求知欲疯长,书店人潮涌动。
只是,开书店从来都不是一门好生意。
早期还能保持盈亏平衡甚至微利,到后来便举步维艰。
2010年之后,实体书店在电子阅读和图书电商的巨大冲击下,毫无还手之力。
重庆那些与精典同时代的书店几乎凋零殆尽。
即便在全国,超过20年历史的知名民营书店也剩得不多。
眼看同行者越来越少,杨一仍旧孤勇前行,彷佛面对荒原风车的白衣骑士。
2016年,精典在解放碑的门面租约到期,他把书店搬到了南滨路。
新店营业面积扩大到1400平方米,书籍从15万册增加到20万册。
为此,杨一又投入了500万。
亏钱的书店越搞越大,这不符合商业逻辑,但符合杨一的文化逻辑。
“要保证书店文化的纯粹性,老想到赚钱,文化一定做不好。
”杨一花在选书上的精力,要远远多于书店经营管理。
他坚持挑选对社会有益、对公众有所启蒙的好书,但这些往往不是“卖座”的畅销书。
除了精典,没有几个书店会把哲学、科学类书籍放到C位,因为一年也卖不出几本。
杨一原先的计划是投500万亏10年。
没想到,疫情一来,亏损加速,仅2022年就亏了100多万。
这些年,总有人问杨一,精典还能做多久?他回答,以前想做百年老店,现在争取做最后一个倒闭的民营实体书店。
在一切都变得速朽的世界,能够坚持26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更何况,它早已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风向标。
周国平、傅高义、格非、苏童、蔡志忠,林清玄、陈丹青、陈丹燕、阿来、刘震云、徐克都曾在精典留下足迹。
有知名学者到重庆下飞机的第一件事,就是打车飞奔到精典。
这些年,精典获评亚洲十大文化地标书店、2017年度最别具一格书店、2018年度最具城市风格书店,入选改革开放40年致敬影响力民营书店品牌和2023年度中国最美书店。
杨一本人也获得了“中国与实体书店相关的十大文化名人”称号。
精典之所以走到今天,有这样的声望,都跟杨一密不可分。
你说他执拗也好,理想主义也好,他用26年让这座城市拥有了一家精典书店。
那场“死而复生”的大梦惊醒之后,杨一查出了癌症。
虽然是早期,不至于危及生命,但身体精力却大不如前。
他开始思考人生下半场。
今年春天,杨一决定转让精典书店。
他要去做一个逍遥自在的退休老头儿。
事实上,相比书店亏损和身体有恙,更让杨一感到无力的是,他自认不再了解年轻一代读者。
从阅读偏好到消费习惯,从生活方式到行为特征,都感到陌生。
前段时间,杨一在网上看到,现在年轻人流行的一种减压方式,是专门坐飞机到新疆的集市去摸羊屁股。
他百思不得其解,究竟哪里治愈?长江的水涨了又落,世间风尘,依旧赤诚。
只是,手握长枪的骑士已经青春不在。
生于60年代的杨一,有文人的儒雅、学者的严谨,更有侠士的不羁潇洒。
他亲历过改革开放的市场大潮,成名于社会尊重文化的年代,半生心血与光荣,都系于一家书店。
在时光中坚守不易,放下更为不易。
他原本的想法是直接把书店关掉。
但转念一想,精典虽是自己艰辛打拼的成果,但若无读者、媒体和政府的支持,也不会坚持到现在。
更何况,它已是重庆的文化地标和公共记忆,绝不能一关了之。
还好,杨一找到了接班人。
8月3日下午,精典书店“传承,再出发”仪式上,61岁的杨一将精典交给了47岁的李晖。
李晖是新山书屋的掌门人,也是当年精典开业的第一批读者。
在杨一眼中,李晖热爱书,对精典有很深的感情。
更重要的是,他开了20年书店,有很强的经营能力,也更懂现在的年轻人。
为了让李晖能够轻装上阵,杨一把精典的亏损填平,并将书店的固定资产和设施设备全部赠予对方。
“干干净净交出去。
”杨一告诉李晖,要把精典书店做成重庆的精典,而不是杨一的精典。
两人约定,如果日后李晖无法继续做下去,同样只能以1块钱的价格,转让给下一任传承者。
无论谁当主理人,都只是精典品牌的保管者,社会公众才是它的所有者。
杨一离开了精典,却又传序了精典。
至此,作为重庆公共文化品牌的精典,将一直传承下去。
现实宛如一头巨兽,朝着理想凶狠咆哮,终又低头绕开。
因为,时代从不舍得与这样的传奇说再见。
人生不过三万天,生要尽欢,死要无憾。
只是,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
有人问杨一,为何要将半生心血拱手让人?问题背后,实则是社会的传统执念。
放在企业语境下,交班和传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数据显示,民营企业中80%以上为家族企业,目前约四分之三的家族企业面临交接班。
另有数据表明,4700多万家民营企业中,可能有超过60%在传承过程中消失。
当能力超群的一代企业家离去,一些老字号品牌的凋零与传统技艺的失传,更是令人惋惜。
杨一以1块钱转让精典书店,最大的价值就是把个人品牌公共化。
他做了两点:其一,打破“小我”,唯贤不唯亲,通过非血缘关系进行传承;其二,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让继承者没有负担。
品牌代际传承的困境,杨一用举重若轻的方式化解。
他带给社会最大的启示与思考在于——当创始人退出历史舞台,该如何延续一个公共品牌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国人讲究“温良恭俭让”,但最难就是一个“让”。
把“名”让出去,难在与自我的和解。
杨一做到了。
电影《一代宗师》里,北派泰斗宫保森退隐之际,在金楼通过“掰饼”一战,成就了南派拳师叶问的名声。
宫老爷子的毕生心愿是武林传承,借“金楼之会”把传承的火把,交给下一代。
他不想当英雄,只想造时势,而炉子里需要一根类似叶问的“新柴”。
杨一勇退,转让精典书店给李晖,是中国书业江湖的“金楼之会”。
两代书商之间的交棒与传承,成就了一个公共品牌的延续与新生。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杨一故事的核心,并非英雄迟暮,而是一个赤子在时代进程中对理想、情怀、责任的坚持与托付。
交接现场,有人问杨一,离开精典书店后,要去干什么?他笑着说,做小红书,玩抖音,拍视频讲重庆的文化、美食、美酒,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保持热爱。
世事起伏如山海,但总有人一笑风云过。
夜幕低垂,精典书店还聚集着些许多人,迟迟不愿离去。
有人说,那时候有梦,住在离解放碑很近的地方,时不时都会步行去到精典书店。
有时遇到下雨天,从精典书店走出来,路灯光映照在雨后的地砖上,点点斑斓,就很自然地觉得明天会更好。
他们送别杨一,也送别那些潦草,仓促,却动人的青春。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开书店又不赚钱,为什么要开呢?(开书店又不赚钱) 下一篇:天燃气热水器选购注意什么 天燃气热水器的禁忌是什么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设计 装修公司 别墅装修设计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