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原是海中洲,沉积肥土九百周。
问本追源珠玑巷,宗亲走难开缘由。
”西江畔,古海乡,一首民谣道出了中山市古镇镇海洲村及村中姓氏由来,却也道不尽数百年变迁的历史。
旧时海洲分八坊,坊坊人丁兴旺。
至今,麒麟坊的青石板巷依然镌刻着昔日繁茂,沿路祠堂历经风雨洗礼,在青砖黛瓦中展露不同时代建筑艺术融合的痕迹。
近百年来,一代代海洲青年从这里拜别祖先,远渡重洋开辟新天地。
鸟瞰古镇镇海洲村。
南方+ 叶志文 拍摄归途万里,他们对家乡和族人的牵挂,通过知识、技术与资金的反哺,转化为海洲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性力量——20世纪30年代,从海洲村走出去的古镇镇首个留学生袁开,回到村里建起珠江三角洲第一间小型机榨糖厂,带来民族工业发展的曙光;80年代,到香港探亲的海洲青年带回两盏壁灯,生产出古镇镇第一盏商品灯,自此点亮“中国灯都”之光。
挥手自兹去,征途是故乡。
从海洲人走向世界,到推动灯饰产业走向世界,建设家乡的海洲力量,代代传承。
如今,从一个侨村走出的世界级产业,正在走向新的征程。
麒麟旧韵源流长“曹古海”,是今天“中国灯饰之都”古镇镇的俗称,代表古镇、海洲、曹步三个古村落。
清光绪年间,海洲乡名开始出现,与古镇乡、曹步乡同时并入榄都。
旧时海洲八坊,分别名为沙源、民乐、市边、红庙、教昌、北海、麒麟、显龙,后又分出华光,袁、魏、欧、张等大姓宗族在此生息繁衍。
2002年,上述9个自然村合并为海洲村,“海洲”之名演绎了这片土地从海上沙洲到建村立坊的历史长卷。
麒麟坊是这段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一个自然村,拥有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广府旧民居和中西式老房子约百座。
沿着麒麟中心大街上磨砺百年的青石板向东,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祠堂——魏氏宗祠,静卧在溪边垂垂杨柳旁。
三叠式马头墙、青黛的鸳瓦、飞翘的檐角、高低错落的兽脊斗拱……这些色彩和符号,都是魏氏宗祠给海洲人留下的审美记忆,是村中引以为傲的历史沉积。
与魏氏宗祠一墙之隔,是海洲历史名人——魏邦平的故居。
1883年,魏邦平生于海洲乡麒麟坊,在乡塾接受启蒙教育,13岁随父赴日本。
古镇镇志记载,清末时事日非,魏邦平留下“昂然七尺躯,不能作国家干城,非夫也”的豪言,投身军旅,一生经历了从旅日学生、清朝武举人到革命军政府陆军司令的多重身份转变。
民国时期,为纪念魏邦平,海洲、古镇、曹步三乡曾一度合并命名为“邦平乡”。
魏邦平故居。
南方+ 叶志文 拍摄史料记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洋潮”在“曹古海”大规模兴起,村民经由港澳,以合约雇用形式或亲友援引形式出洋,这便是近代古镇乡亲连群出洋、旅居港澳地区的源由起始。
后来,海洲侨胞和港澳乡亲回乡探亲,带回丰厚的钱财物资接济家乡,为当时海洲村的经济社会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魏氏宗祠。
南方+ 叶志文 拍摄同一时期,一批青年学子在乡贤的资助下,也走向了外出求学的道路。
1919年,海洲学子袁开中学毕业,萌生“农业救国”的宏愿,意欲出国留学。
魏邦平得知后,牵头发动乡亲襄助,筹集了学费路费。
1920年,袁开乘船赴德国留学,成为“曹古海”历史上第一个留学生。
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精神,袁开攻读八年终获博士学位。
“开眼看世界”的时代,海洲人将豪情洒向江河湖海。
20世纪30年代,国内民族工业得到发展,“曹古海”地区多有侨胞、同胞回乡办厂、开设公司。
袁开也学成回国,立志把新的知识与技术带回家乡。
工业之光自此亮从海洲走出去的古镇镇首个留学生,开启了海洲村第一场现代工业之旅。
1931年,袁开返乡开办惠农农场,将所学付诸实践,1933年在海洲村建起珠江三角洲第一间小型机榨糖厂,成为珠江三角洲推广发展高产蔗和创设小型机械制糖的先驱。
海洲村国营糖厂旧址。
海洲村宣传办供图此后,海洲村先后建起7家糖厂,“实业兴村”名声外显。
史料显示,20世纪四五十年代,海洲村就拥有了医院、茶楼、学校等城镇配套设施,而且拥有自己的渡口和“火轮船”——有个村民耳熟能详的典故,当时许多前往澳门谋生的过路客,远眺夜晚海洲村的亮光,还以为已经到了澳门。
开放、勤劳、善闯的海洲传统,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海洲人。
古镇海洲村旺麟桥。
南方+ 叶志文 拍摄在袁开回乡建糖厂、开启海洲工业化征程的故事过去近半个世纪后,又一代海洲青年为海洲的工业化奠定基础——1981年,海洲青年袁达光和几个年轻人商议创业。
他们前往香港探亲时,从香港的闪烁霓虹与华美灯饰中得到灵感,回乡后便做出了第一批自制壁灯。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海洲村诞生的“第一盏灯”、第一间厂,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山灯饰产业走向“中国灯都”的第一把“火”。
在这个过程中,海外侨胞和港澳乡亲成为海洲产业发展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批“投资人”。
“当时的一万块钱,村民自己是拿不出来的,只有靠在海外的家人亲属支持。
”袁达光回忆,裕华家用电器厂几个合伙人合股建厂的资金,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