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jiāng shàng wǎng lái rén江上往来人,dàn ài lú yú měi但爱鲈鱼美。
jūn kàn yí yè zhōu君看一叶舟,chū mò fēng bō lǐ出没风波里。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北宋时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世称“范文正公”。
宋仁宗时守卫西北边疆,阻止了西夏军队的侵扰。
在当时戍边的士兵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字词注释渔者:捕鱼的人。
但爱:只爱。
但,只。
鲈鱼:一种身体扁狭、口大、鳞细、银灰色、背与鳍上有黑斑的鱼。
这种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一叶舟:小船在江里随风漂浮,犹如一片树叶,所以用“一叶”来形容船小。
出没: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诗词译文江岸上的人来来往往,都喜爱鲈鱼鲜美的味道。
请看那一叶小小的渔船,在风浪里时而出现时而隐没。
特色赏析这首小诗通过对捕鱼情景的描绘,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渔民等劳动人民的同情。
在江边过往的人们都酷爱鲈鱼鲜美的味道,可又有谁想到渔民捕鱼时的艰辛:那艘捕鱼的小船,在滔滔的风浪中左右颠簸,船上的渔民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
此诗与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纸上。
全诗毫无说教气,没有华丽辞藻,没有艰字僻典,没有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和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意在言外,耐人回味。
故事传说划粥苦读范仲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十岁时由于生活所迫,范仲淹不得不离开母亲,寄宿在一座寺庙里,日夜刻苦读书。
寒冬腊月,他常读书至深夜,实在困得不行了,就用冷水洗一把脸,刺激一下大脑。
为了节省钱和时间,范仲淹每天煮一大盆稀粥,等到粥放凉结成粥冻,再用小刀把它切成四块,作为自己一天的饭食。
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咸菜,草草地吃下去,然后又继续埋头读书。
寺庙里的老僧人见了,不禁赞叹道:“施主之食,不如僧人,其志不小。
忍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善哉!”就在这样半饥半饱的艰难生活中,范仲淹夜以继日地发愤读书,十年如一日,从不浪费一寸光阴,终于成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