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身体,但是你真的了解它吗?要想让身体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就必须先了解熟悉人体的结构与秘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未知的身体! 本期密码:看静图会动,说明压力很大?为什么好好的jpg会被看成gif,和人眼运动有什么关系?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张“压力测试图”,并且表示看这幅静物画,如果它不动,或者只是稍微动一下,说明你是健康的;如果它移动得很慢,你就会有一点压力或疲惫;如果它不停地移动,你会感到压力过大,可能会出现精神问题。
大胸妹定睛一看,若干六边形构成的画面,果然在不停地转啊转。
虽然转动速度不是很快,但这就能说明我现在有一点压力? 十多年的流言,到现在还有人信 相信稍微有一点上网经历的人对“会动的静图”并不陌生,这些图时不时就以不同的版本进入各类心理测评。
比如,有人说如果压力越大,就会感觉图片动的越快。
还有人说,这些能反映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力越强,图片动得越慢。
甚至有人说,美国曾经以此作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试,他看到的图片是高速运动的,而大部分的老人和儿童则看到的是,这幅图片是静止的。
一张图就能测出心理压力,方便又直观,引得大批网友追随。
然而,这些在网上流传了十多年之久,以心理测评为主的图,却都是一传十十传百的流言。
静图会动,真正的原因是产生了周边漂移错觉 早在1979年,Fraser和Wilcox就报道了这种现象。
当时他们设计了一张图,一个圆形螺旋式图案,不断重复、由暗到亮的阴影变化。
他们发现有75%的人可以看得到旋转的图,而且是由暗处向亮处旋转。
这个发现发表在当年的Nature上,被称为Fraser-Wilcox错觉。
1999年,心理学家Faubert和Herber,发现如果不用螺旋,而是用简单的圆形,能够引发更明显的旋转效果,并且提出了周边漂移错觉的概念,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的研究热潮。
到了2003年,日本一个叫做北冈明佳的人出现了,他把周边漂移错觉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升级,让大多数人一看到静图就会觉得在动。
他通过对图案的设计,将圆心到圆周的直线打碎成交错的小片段,使得原来的圆形出现很多层。
或者将原来的长方形片段,变成曲边片段。
北冈明佳著名作品“兔螺旋” 这一系列的设计改变,都引发更强烈的旋转现象。
甚至到后来,他还做出了一张“丧心病狂”的图,名叫“旋蛇(Rotating Snakes)”。
这张图,95%的人都能感受到旋转,甚至看久了还会引发晕眩。
所以,静图会动,是一种视觉假象。
甚至也可以认为,是错视大师想让你觉得它在动。
当jpg变成了gif,是眼睛欺骗了你 随着研究的深入,为什么人会产生周边漂移错觉也逐渐被揭晓。
科学家们发现,具有方向选择性的神经元对不同的对比度刺激做出的反应时间存在差异,视觉神经元对高对比度刺激的反应更快。
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会觉得这些图在旋转,是由于眼睛对高对比画面和低对比画面接收速度不一样。
而接受信息的先后,是我们观察物体运动的基础。
此外,我们发现,如果盯着图像中某一点看,就不会觉得它在转动,但视线转移或者扫视时,会觉得它在动。
因此又有科学家提出,这是由于当眼球转动时,图像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是模糊的,这个时候大脑就会对视觉进行补偿。
看图会旋转,可能是由于视觉补偿造成的错觉所导致的。
总结一下,人们之所以感受到静图会动,是由于对高低对比度接受速度的差异、视觉补偿错觉导致的,是眼睛欺骗了你,而不是因为压力大。
最后还有几句想说的,这个所谓的“日本精神学教授山本先生”,并不存在。
这幅图是由一个叫Guten Tag Vector的作者创作的,并且由意大利米兰比可卡大学认知神经科学教授Alice Proverbio通过其twitter发布,他表示这个图是“惊奇的运动错觉”。
他还解释了这个现象产生的原理,“大脑中的V4区域处理了图中大量丰富的色彩和多边形信息,这种脑部活跃导致 V5以为侦测到了信号,就产生了动态认知,图形有动起来的错觉。
” 参考文章: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周边漂移错觉(一):旋转 看静图会动,压力山大?-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