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借用“昊天上帝”的“上帝”,译称该教信奉之神。
时至今日,“上帝”基本上已成为基督教的专称。
提起“上帝”,人们认为这是指“耶和华”,而不会认为这是“昊天”。
昊天和耶和华,谁是上帝实际上,这种文字现象十分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字词的意义发生变化。
这也让人们对传统概念的理解发生困扰。
有没有一种方法,保护原生汉字词语,使其不会因外来概念覆盖而湮灭呢?我觉得可以尝试创造一些翻译专用字,专门用来表达外来语,不让外来语和原生汉字混淆,以此来维护汉字的纯性。
比如指代耶和华的“上帝”,我们可以书写成这样:上者尚也,小字头多一点;帝者谛也,言字旁多一点。
这个偏旁的灵感,来自于新旧字形对照表中,走之旁的旧字形比新字形多了一点。
走之旁的旧字体(左)和新字体当然了,如今汉语中的外来语成份非常多,要给每个外来词汇分别造字,那就太繁琐了。
翻译外来语,我们可以借览元素周期表的翻译方式。
朕,发明了一套科学系统的命名规范。
明太祖朱元璋为子孙后代设计了一套命名规范。
简单来说,就是朱家后人名字的第三个字,以“五行”为偏旁部首,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循环选取生僻字或者造新字。
朱家后人的名字清代徐寿翻译元素周期表时,从朱家子孙的名字中,选取了几十个字出来用来翻译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
于是,就形成了现今正在使用的中文版元素周期表。
中文版元素周期表所以,我们可以学习明太祖朱元璋——1.选取一批笔画少、不常用的汉字,用作翻译专用字。
比如:乜廿卅冇勼闩甴曱叻叱冚氹攰吖佢奀呃鸠抦拎盵咁咗畀籴乸觇2.确定专用的偏旁部首,以便翻译时按照规范造新字。
我从旧字形中选取的几个偏旁。
举个例子,“伊甸园”和“伊斯兰”的“伊”字,可以写成这样:“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伊人:汗!终于有区别了……确定翻译专用字,维护汉字的纯洁性,你觉得有这个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