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峥嵘岁月上世纪60年代,国家实施“三线建设”战略工程后,原机械工业部决定建设桂林电力电容器厂(以下简称桂容),并调派了西安电力电容器厂近半数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桂林援建。
筹备组对桂林周边地区进行了勘察,在以“靠山、隐蔽、进洞”的选址原则下,最终确定在桂林屏风山下建厂。
1967年6月1日,桂容正式建厂,第一个厂房建在了屏风山的山洞里。
那时候的技术人员在这个山洞里开展研发和生产工作,承担起建设中国电力的重任。
直到1969年,新厂才开始大兴土木。
为了加快建设,许多干部、工人、技术人员都积极参加施工。
大家肩挑背扛,盖厂房,建宿舍,打水井等,他们不知疲倦地在这里挥洒着青春和热血,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1970年,第一批厂房建设完毕,并在当年6月30日成功研制出第一批共41台并联电容器。
1972年6月,桂容通过验收正式投产,成为中国自主设计建设的首家大型电力电容器厂。
在项目研发之初,只有设备的概念模型,并无详细的设计方案。
面对重重困难,技术人员摸着石头过河,画图纸、定结构、试生产部件,就这样一块块硬骨头接连被啃下。
他们为国家电力建设,积极投身于工作的热情中,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建设国家自主设计、自主研发的电容器厂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5年,全厂提前2个月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创下建厂以来月产最高纪录,还试制成功串联电容器和充放电万次的军用脉冲电容器等14个新品种,用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设备上。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桂容的发展快马加鞭,每一年的成绩单几乎都是用“超额”作为标签。
在此后的几年里,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
1984年,全厂首次实现利税突破千万元。
那时候市场全面开放,原本由国家统一定价的商品开始由市场决定价钱,到了1988年,全厂利税仅699万元。
在此时期,全厂坚持依靠技术创新,研发新品适应市场。
1988年,成功研制第一套5400千伏的冲击电压发生器,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此后多年里,全厂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桂林市产值、利税大户和生产经营工作先进单位。
改革开放时期,桂容厂门前以及厂房上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依旧熠熠生辉,成为了激励桂容人投身改革开放浪潮的精神动力。
这是当年桂容幼儿园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的老照片,那时候这里承载了许多职工孩子们的童年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桂容当年建厂的日子也是6月1日,这样同日庆祝的日子别有一番意义。
那年,那月,时光慢慢地流逝,但根植在心中的童年记忆却是永存的,相信他们的记忆不会因为时间而变得模糊。
声明:部分图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