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巍巍孟夏之月,万物生长。
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这个曾经以种植业与渔业为生的滨海小镇,却因为石材而闻名遐迩。
水头,这个小镇既不产大理石,也不产花岗岩,没有一座矿山,但水头人硬是“无中生有”,闯出了一条“中国石材之都”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饰面石材生产重地。
“随着全国一二线城市石材市场的全面整治和退出,大量石材经销商重返水头,加速水头石材物流的发展,一些闲置厂房转型为大板批发市场,水头石材集散批发市场重新兴盛起来。
” 福建省石材行业协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郭经伟介绍了近几年水头石材市场的发展情况。
在东星石材批发市场,一辆辆满载石材的大货车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
福建省石材行业协会会长、福建东星建设发展集团副总裁蔡小郭兴奋地说,“大货车的数量就是市场景气与否的真实表现,如果石材市场的路口开始堵车了,就说明水头的石材市场越来越好。
”此一“石”非彼一“石”的生态石据了解,近些年来水头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这些游客看到鳞次栉比的石材加工厂、石材市场,经常会问一个问题,石材行业是不是一个高污染行业?但当他们了解到人造石的生产原理与工艺,所有的答案不言而喻。
蔡小郭在福建东星建设发展集团(以下简称东星集团)石材加工车间指着污水处理罐说,“这里的一滴水我们都不舍得浪费,这12个罐子都是处理循环水的,人造石的环保、绿色、生态、循环体现在生产工艺的每一个环节中。
”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的各类石材产品已经远远超过10亿平方米,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
石材的开采与加工产生了大量的边角料、碎屑、浆渣等废弃物,倘若将这些废弃物以简单的填埋方式来处理,不仅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还将严重破坏填埋地附近的生态环境和生物链平衡,对当地造成难以修复的深远影响。
随着天然石材日益匮乏,人造石遵循了“绿色环保、节能减排、资源再生、废物利用”的循环设计原则,仿真度极高含有“高科技、高品质、高效能”的人造石产品必将引领装饰材料消费新趋势。
鹏翔·耀升再生石全产业链园区磨机线 鹏翔实业/供图福建鹏翔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翔实业)和东星集团将回收的各种矿山碎石、矿渣、石材边角料、玻璃颗粒等作为原材料,通过分类、粉碎、生产,“变废为宝”,生产出具有“生态”属性的人造石材,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
在人造石的发展历程中,鹏翔实业和东星集团秉承闽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引进国外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石材与环保产业融合发展的绿色探索与实践。
东星集团无机水磨石的绿色属性,不仅体现在石材边角料的再利用上,同时也体现在加工生产环节粉尘的减少上,大幅度降低施工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减少了矿山自然资源的消耗量。
鹏翔实业新建的耀升工厂整条生产线采用了粉尘回收、余热利用、VOCs系统、循环水系统等环保、低碳、节能化处理方式,实现了绿色生产。
从人造石到“智”造石智能化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共识,石材行业的智能化进程也在逐渐加快。
据了解,东星集团智能扫描技术是石材智能制造环节的一大突破,实现了大板图像采集向全面数字化的转型升级,以全流程自动化、精准收集数据、95%以上还原真实大板为特点,将实物大板转换为数字大板,为后续信息化生产、网络化营销提供了无限可能。
东星集团大板市场 供图/东星集团近几年,东星集团的人造无机水磨石工艺取得了重大突破。
设计师可按照客户提出的色泽、纹路、材料要求进行个性化定制,不仅性能达标,还能满足用户对艺术之美的追求。
如今的无机水磨石,早已突破人们对“水磨石”的认知,例如用废旧牛仔裤剪碎做成的无机水磨石,或者利用各种颜色的塑料碎片为原料做成的无机水磨石……东星集团的人造无机水磨石种类可达上百种之多,色泽和花纹的分辨率、精确度很高,还能“创作”出南湖冬雪、烟雨悠扬、田园牧歌、天空之境等画面,美不胜收。
鹏翔实业新建的耀升厂区占地近15万平方米,按工业4.0标准“智”造而成,人造石年产能规模高达250万平方米。
调研期间,鹏翔实业董事长王少芳带着我们穿梭于厂区各生产车间,自动感应门、智能化生产线映入眼帘。
值得一提的是,该厂区屋顶建设了5250k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采用先进的组串逆变并接技术,引进光伏板、逆变器、井网箱等设备。
以“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接入电网,年发电量可达到638万千瓦时。
座谈过程中,王少芳拿起手机,指着光伏监控系统APP上的数据对我们说:“今天水头的太阳很足,下午3点,我们厂的光伏系统就已经发电2.03万度。
”高性能混凝土也被应用到人造石材的加工生产中。
鹏翔实业与同济大学联合成立再生石研究中心,创新运用超高性能混凝土和高性能纤维,实现艺术设计与科技的融合,产品硬如铁、韧性如钢、抗爆抗冲击,极大满足设计师对艺术创作的需求,也为鹏翔人造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买世界卖世界”的大视野福建石材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都具有一定的产业竞争力。
鹏翔实业是福建第一家生产人造石的企业。
2013年,以鹏翔实业为首、在多方合作的基础上打赢了中国人造石史上首场欧盟反倾销贸易战,由此奠定了鹏翔实业在人造石行业的“领头羊”位置。
东星集团早在2017年开始布局人造石产业,通过引进国外水磨石生产线,大力发展人造石生产技术与工艺。
正如东星集团总裁蔡小楷说,集团经过40多年发展,从天然石材加工到人造石材产业,每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都遵循了国家重大发展方向。
从国内外市场来看,人造石产品具有强劲的市场优势和潜力,这是由石材产品的特性和市场需求决定的。
石材产业的“外向型”特征,让“买世界卖世界”不仅成为可能,也成为石材行业显著的优势。
据了解,鹏翔实业连续多年在南安市石材行业中纳税排名第一,企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鹏翔实业人造石主营高端出口产品,因国外客户严格遵守产品生产周期,使得人造石品质得到充分保障,稳定了客户源,赢得了客户的口碑。
而东星集团无机水磨石主打中端产品出口,本着“让利不让市场”的准则,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国内市场,东星集团立足将优质产品服务于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
2019年,入选“百年百项”重大项目计划的嘉兴森林火车站和嘉兴党建活动中心工程,东星集团人造无机水磨石的制作、安装工艺确保工程完美实现了异型空间的美学效果。
东星集团对国家重点工程的高度重视,获得中国石材协会原副秘书长邓惠青的点赞,“一个企业规模实力的大小,主要看所参与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工艺越是复杂,就越能看出企业的真正实力。
”读史知石在鹏翔再生石文化馆和东星石文化艺术博物馆里,处处体现着博大精深的石文化和鲜为人知的石历史。
鹏翔再生石文化馆是以再生石溯源和发展为主题的文化馆。
王少芳对文化馆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
为了把再生石的发展史讲清楚,让馆内的每一件藏品都有据可查,建馆初期他带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相关文献,前后筹备了三年多。
王少芳认为,再生石起源于中国夯土时期、发展于欧洲、兴盛于中国。
据介绍,内蒙古的一个文化遗址,就是先人在公元前6300多年运用夯土技术把泥巴聚合在一起建成的。
“夯”就是用力敲击使土更密实,这个基本原理与人造石的“搅拌、抽真空、挤压、养护”生产工艺如出一辙。
王少芳认为,这个遗址的建筑材料可以确定为人造石的起源。
在东星石文化艺术博物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石种类丰富,造型别致,一石一景一世界,诉说着石材独特的历史与文化。
稀缺的天然石材和匠心雕刻过的天然石材,完美体现了天然石材通过人工赋予的匠心设计而凸显的高值化。
始创于1979年的东星集团,通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赋予了石头新的生命、新的内涵和新的文化,瞄准高端细分领域,并以此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基础。
近几年,水头石材企业掀起研学热,以鹏翔再生石文化馆和东星石文化艺术博物馆为例,每年都会接待各地中小学学生,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王少芳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再生石叔叔”。
据东星石文化艺术博物馆馆长黄志强介绍,作为省级旅游观光工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的东星石文化艺术博物馆,每年接待二三十万名游客,目前博物馆正在装修,并计划向国家级博物馆迈进。
他感慨道,以前来水头是来买石材的,现在来水头是来旅游、学习石文化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进入新时代,人造石行业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
在产品低价竞争、环保约束增大、标准体系不完善、原材料差异性过大、市场需求多元等诸多难题面前,人造石企业迎难而上,通过转变认识、工艺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了石材产业:石材废弃物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全部可综合利用,生产循环类产品;污水经处理可以循环使用;人造石行业能将石材废料“吃干榨净”,“生态”属性应是无机人造石的应有之义。
水头,这座小镇的盎然生机,注定离不开水头石材人咬定“石头”不放松的拼劲、干劲和闯劲。
一批年轻的企业家正在通过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文创融合、搭建平台等产业升级举措,不断释放和展示人造石材的绿色内涵和生态价值,让水头不仅可以“因石而兴”,更要“因石而久”,实现因“生态”而“生长”的美好愿景。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6月12日1版责编:丁涛监审:贺丹